基于NoC的片上互连模型分析与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1.1 NoC简介 | 第16-17页 |
1.1.2 NoC中的互连问题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高性能NoC中的信号完整性理论 | 第21-33页 |
2.1 互连线的基本类型 | 第21-23页 |
2.1.1 互连分类 | 第21-22页 |
2.1.2 布线 | 第22-23页 |
2.2 传输线互连模型 | 第23-26页 |
2.2.1 分布式RC瞬态模型 | 第24页 |
2.2.2 分布式RLC瞬态模型 | 第24-26页 |
2.3 传输线的反射 | 第26-29页 |
2.4 传输线的串扰 | 第29-30页 |
2.5 传输线的损耗 | 第30-31页 |
2.6 总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互连线模型的设计 | 第33-55页 |
3.1 S参数理论 | 第33-37页 |
3.1.1 单端口网络S参数 | 第33-34页 |
3.1.2 差分网络的S参数 | 第34-37页 |
3.2 片上传输线的设计 | 第37-40页 |
3.2.1 NoC差分传输线的结构 | 第37-38页 |
3.2.2 共面差分传输线S参数分析 | 第38-40页 |
3.3 差分传输线寄生参数提取 | 第40-43页 |
3.3.1 互连寄生电阻R | 第40-41页 |
3.3.2 互连寄生电容 | 第41-42页 |
3.3.3 电感提取 | 第42-43页 |
3.3.4 参数提取 | 第43页 |
3.4 差分传输线损耗模型 | 第43-47页 |
3.5 片上互连拐角分析 | 第47-52页 |
3.5.1 差分互连线拐角模型与分析 | 第47-49页 |
3.5.2 四种不同结构的拐角性能分析 | 第49-52页 |
3.6 总结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片上高速收发器的设计 | 第55-67页 |
4.1 典型高速接口电路 | 第55-56页 |
4.1.1 射极耦合逻辑 | 第55页 |
4.1.2 低电压差分信号 | 第55-56页 |
4.1.3 电流模逻辑电路 | 第56页 |
4.2 CML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56-58页 |
4.3 带宽扩展 | 第58-61页 |
4.3.1 并联峰化技术 | 第59-60页 |
4.3.2 有源负反馈技术 | 第60-61页 |
4.4 CML收发器均衡结构设计 | 第61-66页 |
4.4.1 发送端均衡 | 第62-64页 |
4.4.2 接收器均衡结构 | 第64-66页 |
4.5 总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67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