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防屈曲支撑简介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钢管混凝土防屈曲支撑 | 第13-14页 |
1.3.2 新型约束材料防屈曲支撑 | 第14-15页 |
1.4 防屈曲支撑的工程应用 | 第15-17页 |
1.4.1 防屈曲支撑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2 防屈曲支撑在建筑物加固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防屈曲支撑设计理论 | 第19-28页 |
2.1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整体稳定 | 第19-21页 |
2.2 一字形钢管混凝土式防屈曲支撑的整体稳定性设计 | 第21-22页 |
2.3 一字形钢管混凝土式防屈曲支撑的局部稳定性 | 第22-25页 |
2.4 内芯板的局部稳定性 | 第25-27页 |
2.4.1 弹性阶段内芯板的屈曲分析 | 第25-26页 |
2.4.2 弹塑性阶段内芯板的屈曲分析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屈曲模态分析 | 第28-48页 |
3.1 实体单元的选取 | 第28-29页 |
3.1.1 钢材单元选取 | 第28-29页 |
3.1.2 混凝土材料单元选取 | 第29页 |
3.2 接触单元选取 | 第29-30页 |
3.3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30-32页 |
3.3.1 钢材本构关系 | 第31页 |
3.3.2 混凝土材料 | 第31-32页 |
3.4 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3.4.1 建立ANSYS模型 | 第32页 |
3.4.2 网格的划分 | 第32-34页 |
3.4.3 添加接触对 | 第34-35页 |
3.4.4 添加约束 | 第35-36页 |
3.5 模态分析的加载及求解 | 第36-43页 |
3.5.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36-37页 |
3.5.2 模态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3.6 屈曲模态分析 | 第43-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防屈曲支撑的性能影响因素 | 第48-59页 |
4.1 滞回曲线分析概述 | 第48-51页 |
4.1.1 滞回曲线各类形态概述 | 第48-49页 |
4.1.2 加载规则 | 第49-50页 |
4.1.3 模拟详细步骤 | 第50-51页 |
4.2 防屈曲支撑与普通支撑的性能对比 | 第51-52页 |
4.3 摩擦系数对支撑的影响分析 | 第52-55页 |
4.4 填充材料对支撑的影响分析 | 第55-58页 |
4.4.1 设置参数 | 第55-56页 |
4.4.2 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防屈曲支撑的框架应用分析 | 第59-68页 |
5.1 SAP2000的概述 | 第59-60页 |
5.1.1 SAP200软件简介 | 第59页 |
5.1.2 Wen塑性单元 | 第59-60页 |
5.1.3 Pushover静力非线性分析 | 第60页 |
5.2 结构工程概况 | 第60-63页 |
5.2.1 模拟框架结构的基本设计情况 | 第60-63页 |
5.2.2 设计模型自然条件 | 第63页 |
5.3 Pushover静力非线性分析 | 第63-67页 |
5.3.1 基底-剪力分析结果 | 第63-65页 |
5.3.2 各种地震情况下层间位移情况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