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40页 |
1 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累积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1 重金属的吸收 | 第15-17页 |
1.2 重金属的运输与转移 | 第17-18页 |
1.3 重金属的累积与忍耐 | 第18-21页 |
1.3.1 有毒离子的区域化分布 | 第18页 |
1.3.2 有机化合物和金属螯合蛋白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 | 第18-20页 |
1.3.3 抗氧化系统保护 | 第20页 |
1.3.4 合成胁迫蛋白 | 第20页 |
1.3.5 产生胁迫乙烯 | 第20-21页 |
1.4 问题与展望 | 第21-22页 |
2 生物分子中金属和类金属的形态分析 | 第22-31页 |
2.1 生物体中金属和类金属化合物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 基于联用技术的金属和类金属形态分析 | 第23-27页 |
2.2.1 金属与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 第23页 |
2.2.2 金属与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检测与表征 | 第23-25页 |
2.2.3 联用技术用于形态分析的应用实例 | 第25-26页 |
2.2.4 联用技术用于形态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3 基于X射线吸收光谱(XAS)的金属和类金属形态分析 | 第27-31页 |
2.3.1 镉 | 第28页 |
2.3.2 锌和镍 | 第28-29页 |
2.3.3 砷 | 第29-30页 |
2.3.4 硒 | 第30页 |
2.3.5 结论与展望 | 第30-31页 |
3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3.1 立题依据 | 第31-33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3.4 创新之处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第二章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对铜的活化和吸收 | 第40-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1.1.1 土壤 | 第41页 |
1.1.2 植物培养 | 第41页 |
1.2 实验处理 | 第41-44页 |
1.2.1 不同处理根分泌物对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1.2.2 不同处理根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变化 | 第41-42页 |
1.2.3 微生物及与根泌物互作对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1.2.4 植物对不同浓度铜的累积 | 第42页 |
1.2.5 解偶联剂和离子通道抑制剂对Cu吸收的影响 | 第42页 |
1.2.6 ATP酶抑制剂和蛋白合成抑制剂对Cu吸收的影响 | 第42-43页 |
1.2.7 缺铁和缺锌诱导对Cu吸收的影响 | 第43页 |
1.2.8 铁营养状况对Cu累积影响 | 第43页 |
1.2.9 不同时间缺铁处理植株对铜的吸收 | 第43页 |
1.2.10 缺铁处理植株对不同形态铜的吸收 | 第43页 |
1.2.11 缺铁处理对培养液pH变化的影响 | 第43页 |
1.2.12 根质膜FCR活性的表征与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8页 |
2.1 根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 第44-48页 |
2.1.1 根分泌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1.2 不同处理根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变化 | 第45-46页 |
2.1.3 微生物及其与根泌物相互作用对污染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2.2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对铜的吸收累积 | 第48-50页 |
2.2.1 铜的吸收和累积 | 第48页 |
2.2.2 解偶联剂和P-型ATP酶抑制剂对铜吸收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3 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对铜吸收的影响 | 第49页 |
2.2.4 蛋白合成抑制剂对铜吸收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 缺铁诱导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对铜的吸收 | 第50-58页 |
2.3.1 缺铁缺锌诱导对Cu吸收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2 供铁水平对植物铜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3 不同缺铁处理时间植物对铜的吸收 | 第52-53页 |
2.3.4 缺铁处理下植物对不同形态铜的吸收 | 第53-54页 |
2.3.5 P-型ATP酶抑制剂和蛋白合成抑制剂对缺铁植株铜吸收的影响 | 第54-56页 |
2.3.6 缺铁和缺铜处理对根质膜FCR活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3 讨论 | 第58-64页 |
3.1 根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活化 | 第58-60页 |
3.2 Cu的吸收方式及转运蛋白 | 第60-61页 |
3.3 缺铁诱导Cu吸收及其与根质膜FCR酶的关系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三章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中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 | 第67-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1.1 样品准备 | 第68页 |
1.2 ICP-AES测定 | 第68页 |
1.3 SRXRF测定 | 第68-69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6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9-80页 |
2.1 ICP-AES和SRXRF测定元素浓度的比较分析 | 第69-71页 |
2.2 海州香薷组织中元素的微区分布特点 | 第71-76页 |
2.2.1 海州香薷的解剖结构 | 第71-73页 |
2.2.2 Cu在海州香薷组织中的微区分布特点 | 第73-76页 |
2.3 鸭跖草的元素微区分布 | 第76-80页 |
2.3.1 鸭跖草的解剖结构 | 第76-77页 |
2.3.2 Cu在鸭跖草组织中的微区分布特点 | 第77页 |
2.3.3 Cu和其它元素在鸭跖草组织微区分布的关系 | 第77-80页 |
3 讨论 | 第80-83页 |
3.1 SRXRF对元素分析的敏感度 | 第80-81页 |
3.2 Cu分布特征 | 第81-82页 |
3.3 Cu和其它元素分布关系 | 第82-83页 |
4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第四章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中铜分子形态及其转化 | 第87-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1.1 材料培养和处理 | 第87-88页 |
1.2 X射线吸收光谱(XAS)的测定 | 第88页 |
1.3 EXAFS谱的解析 | 第88-90页 |
1.3.1 背景扣除(Background Correction) | 第89页 |
1.3.2 归一化(Normalization) | 第89页 |
1.3.3 空间转换(Conversion) | 第89页 |
1.3.4 k空间加权(k-Weighting) | 第89页 |
1.3.5 μ0拟合(μ0Fit) | 第89页 |
1.3.6 Fourier变换(Fourier Transformation) | 第89页 |
1.3.7 Fourier反变换(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ation) | 第89-90页 |
1.3.8 EXAFS拟合(EXAFS Fit) | 第9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0-100页 |
2.1 Cu参比物质的结构分析 | 第90-93页 |
2.2 海州香薷中Cu的分子形态及其转化 | 第93-96页 |
2.2.1 海州香薷Cu形态的XANES分析 | 第93-94页 |
2.2.2 海州香薷Cu形态的EXAFS分析 | 第94-96页 |
2.3 海州香薷细胞壁中Cu的分子形态 | 第96-98页 |
2.3.1 细胞壁Cu形态的XANES分析 | 第96页 |
2.3.2 细胞壁Cu形态的EXAFS分析 | 第96-98页 |
2.4 鸭跖草中Cu的分子形态及其转化 | 第98-100页 |
2.4.1 鸭跖草Cu形态的XANES分析 | 第98页 |
2.4.2 鸭跖草Cu形态的EXAFS分析 | 第98-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1页 |
3.1 植物中Cu结合形态与其累积解毒的关系 | 第100页 |
3.2 植物中Cu价态与其累积解毒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3.3 植物细胞壁Cu形态与其累积解毒的关系 | 第101页 |
4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铜结合蛋白的分离 | 第104-11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1.2.1 植物处理 | 第104-105页 |
1.2.2 铜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105页 |
1.2.3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初步测定 | 第10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5-110页 |
2.1 层析柱外水体积和铜离子洗脱体积确定 | 第105页 |
2.2 蛋白分子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05-106页 |
2.3 海州香薷中铜结合蛋白的分离 | 第106-108页 |
2.4 鸭跖草铜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108-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2页 |
4 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116页 |
1.1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对铜的活化和吸收 | 第114-115页 |
1.2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 | 第115页 |
1.3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中铜分子形态及其转化 | 第115-116页 |
1.4 海州香薷和鸭跖草中铜结合蛋白的分离 | 第116页 |
2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2.1 重金属吸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特异蛋白寻找 | 第116-117页 |
2.2 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重金属形态与解毒的关系 | 第117-118页 |
图表索引 | 第118-120页 |
Index of figures and tables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