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1.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2.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3.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中国整脊学文化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16-23页 |
1.1 文化和技术 | 第16-19页 |
1.1.1 文化 | 第16-17页 |
1.1.2 文化和技术的内在关系 | 第17-18页 |
1.1.3 中国整脊学技术系统的文化实践 | 第18-19页 |
1.2 建构论 | 第19-23页 |
第二章 中国整脊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第23-29页 |
2.1 中西方整脊学的历史源流 | 第23-25页 |
2.1.1 西方整脊学的历史源流 | 第23-24页 |
2.1.2 中国整脊学的历史源流 | 第24-25页 |
2.2 中国当代整脊学的建构现状概述 | 第25-26页 |
2.3 中国整脊学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中国整脊学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一种人类学考察 | 第29-40页 |
3.1 中国整脊学整体文化背景 | 第29-34页 |
3.1.1 中国整脊学理论内涵的传统文化 | 第29-31页 |
3.1.2 中国整脊学传统文化所具备的地方性文化特征 | 第31-32页 |
3.1.3 历史纬度下的中医地位 | 第32-34页 |
3.2 中国整脊学意义表征工具及其地方性特征 | 第34-40页 |
3.2.1 整体性问题 | 第34-36页 |
3.2.2 医疗程序 | 第36页 |
3.2.3 表征工具 | 第36-37页 |
3.2.4 对“病”和“症”认识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中国整脊学建构过程的文化分析 | 第40-52页 |
4.1 中西方整脊学文化的比较性分析 | 第40-46页 |
4.1.1 中西整脊学对生命本体的不同认识 | 第40-42页 |
4.1.2 中西整脊学方法论的差异 | 第42-44页 |
4.1.3 中西方整脊学的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 第44-46页 |
4.2 中国整脊学建构的过程分析 | 第46-52页 |
4.2.1 建构的起因分析 | 第46-47页 |
4.2.2 建构的过程分析 | 第47-51页 |
4.2.3 建构的现状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作为地方性知识中国整脊学的哲学分析 | 第52-58页 |
5.1 对地方性知识认识的误区 | 第52-53页 |
5.2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信仰价值 | 第53-55页 |
5.3 地方性知识的科学合理性 | 第55-56页 |
5.4 地方性知识的伦理内涵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67-68页 |
附录C(对整脊科室的考察图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