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迟子建小说中的“疯癫”者形象 | 第12-22页 |
第一节“疯癫”者的类型 | 第12-18页 |
一、抑郁型 | 第13-14页 |
二、偏执型 | 第14-15页 |
三、狂躁型 | 第15-16页 |
四、迷狂型 | 第16-17页 |
五、精神发育迟滞型 | 第17-18页 |
第二节“疯癫”成因 | 第18-22页 |
一、精神创伤 | 第18-19页 |
二、身体创伤 | 第19-20页 |
三、神灵禀赋 | 第20页 |
四、家族遗传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迟子建小说中“疯癫”者的形象特质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回归人之自然本性 | 第22-24页 |
一、返璞归真的赤子之心 | 第22-23页 |
二、强烈冲动的死之本能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异于常态的表征 | 第24-27页 |
一、超越常人的抵御能力 | 第24-25页 |
二、规避现实的精神活动 | 第25-27页 |
第三节 乐感表象下的启示性 | 第27-30页 |
一、外在形象的乐感 | 第27-28页 |
二、人生真理的揭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迟子建塑造“疯癫”者形象的心理动机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对“理性”的怀疑和反思 | 第30-33页 |
一、“理性”者对“疯癫”者的迫害 | 第30-32页 |
二、“理性”者和“疯癫”者的美丑对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温情主义的人文诉求 | 第33-37页 |
一、对“疯癫”者非理性行为的包容 | 第33-34页 |
二、对“疯癫”者苦难经历的悲悯 | 第34-35页 |
三、对“疯癫”者悲剧结局的同情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迟子建小说中“疯癫”者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 第37-46页 |
第一节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疯癫”形象的继承和发展 | 第37-40页 |
一、继承中的拓展 | 第37-38页 |
二、由象征到生活化“疯癫”形象的转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西方视角观照下的迟子建小说中“疯癫”者形象 | 第40-44页 |
一、与西方哲学中“疯癫”形象的契合性 | 第40-42页 |
二、对西方文学中“疯癫”形象的延展性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现实意义 | 第44-46页 |
一、对现实的批判 | 第44页 |
二、对现实的期待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