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信任机制及其信任推荐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P2P网络的定义及特性 | 第13页 |
1.1.2 P2P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13-16页 |
1.1.3 P2P网络的应用 | 第16-17页 |
1.1.4 P2P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1.2.1 信任机制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共谋团体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3 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P2P网络信任机制原理 | 第24-34页 |
2.1 信任概述 | 第24-26页 |
2.1.1 信任定义 | 第24页 |
2.1.2 信任特性 | 第24-25页 |
2.1.3 信任度分类 | 第25-26页 |
2.2 关键技术研究 | 第26-30页 |
2.2.1 信任计算 | 第26-27页 |
2.2.2 可信数据分布式存储 | 第27-28页 |
2.2.3 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 | 第28-30页 |
2.3 P2P网络信任推荐模型 | 第30-32页 |
2.3.1 全局推荐信任模型 | 第30-32页 |
2.3.2 局部推荐信任机制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节点偏好相似度的混合信任推荐模型 | 第34-44页 |
3.1 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34-36页 |
3.1.1 问题描述与方法概述 | 第34-35页 |
3.1.2 模型的定义与表示 | 第35-36页 |
3.2 可信数据不完整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36-37页 |
3.2.1 随机游走策略 | 第36-37页 |
3.2.2 相似随机游走策略 | 第37页 |
3.3“富人更富”现象弊端及其解决方案 | 第37-39页 |
3.3.1 幂律网络 | 第37-38页 |
3.3.2 多层次选择策略 | 第38-39页 |
3.4 信任模型分布式计算的实现 | 第39-41页 |
3.4.1 可信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查询 | 第39-40页 |
3.4.2 可信数据计算的分布式算法 | 第40-41页 |
3.5 基于节点行为相似聚类识别共谋团体策略 | 第41-43页 |
3.5.1 策略相关定义 | 第41-42页 |
3.5.2 共谋团体识别策略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聚类与激励机制的混合信任推荐模型 | 第44-54页 |
4.1 基于节点多属性行为相似的蚁群聚类策略 | 第44-49页 |
4.1.1 共谋团体中节点行为分析 | 第44页 |
4.1.2 节点行为相似的描述与衡量 | 第44-46页 |
4.1.3 异常行为节点的检测与识别 | 第46-47页 |
4.1.4 共谋团体的识别过程 | 第47-49页 |
4.2 基于节点双层贡献度和动态规划的激励机制 | 第49-53页 |
4.2.1 囚徒困境问题 | 第49-50页 |
4.2.2 机制相关定义 | 第50-51页 |
4.2.3 基于节点双层贡献度的激励机制 | 第51-52页 |
4.2.4 基于动态规划的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4-64页 |
5.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第54-56页 |
5.2 PSRTrust模型的仿真实验 | 第56-60页 |
5.2.1 可信矩阵稀疏性实验仿真与讨论 | 第56-57页 |
5.2.2 单个恶意节点的实验仿真与讨论 | 第57-58页 |
5.2.3 共谋团体的实验仿真与讨论 | 第58-60页 |
5.3 IPSRTrust模型的仿真实验 | 第60-63页 |
5.3.1 共谋团体的实验仿真与讨论 | 第60-62页 |
5.3.2 理性用户的实验仿真与讨论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4-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