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岩浆与变质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1.1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9-10页 |
1.1.2 扬子板块的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 | 第10-11页 |
1.1.3 超高温变质作用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14-16页 |
2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 第16-20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8页 |
2.2 样品描述 | 第18-20页 |
3 分析与测试方法 | 第20-22页 |
3.1 电子探针分析 | 第20页 |
3.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20页 |
3.3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第20-22页 |
4 岩石学 | 第22-34页 |
4.1 岩相学 | 第22-25页 |
4.2 矿物化学 | 第25-34页 |
5 泥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 | 第34-42页 |
5.1 相平衡模拟 | 第34-35页 |
5.2 石英Ti温压计 | 第35-42页 |
6 锆石U-Pb年代学 | 第42-55页 |
6.1 泥质麻粒岩 | 第42页 |
6.2 斜长角闪岩 | 第42-43页 |
6.3 含榴花岗岩脉 | 第43-55页 |
7 讨论 | 第55-60页 |
7.1 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的构造归属 | 第55-56页 |
7.2 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 | 第56-57页 |
7.3 新元古代岩浆事件 | 第57-58页 |
7.4 三叠纪构造热事件 | 第58-60页 |
8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