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论文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控机制研究--以长河流域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1 现实背景第11页
        1.1.2 理论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基本结论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第16-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基础理论第21-25页
    2.1 基本概念第21-22页
        2.1.1 村庄压煤山丘区第21页
        2.1.2 土地生态系统第21页
        2.1.3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第21-22页
    2.2 基础理论第22-25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页
        2.2.2 系统理论第22-23页
        2.2.3 突变理论第23页
        2.2.4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第23-24页
        2.2.5 生态承载力理论第24-25页
3 研究区概况第25-27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页
    3.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25-26页
    3.3 数据来源第26-27页
4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第27-36页
    4.1 研究单元的确定第27页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27-29页
        4.2.1 地域性原则第28页
        4.2.2 层次性原则第28页
        4.2.3 普遍性原则第28页
        4.2.4 可操作性第28-29页
    4.3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第29-30页
    4.4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0-31页
    4.5 指标解析第31-36页
        4.5.1 土地生态系统活力第31-32页
        4.5.2 土地生态系统组织结构第32-33页
        4.5.3 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第33-36页
5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第36-56页
    5.1 评价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第36-37页
        5.1.1 构建多层次递阶结构第36页
        5.1.2 确定各层次突变模型第36-37页
        5.1.3 构造归一化综合评价模型第37页
    5.2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分析模型的构建第37-41页
        5.2.1 指标数据的处理第37-38页
        5.2.2 指标体系优化排序第38-39页
        5.2.3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5.2.4 归一化综合评价第40页
        5.2.5 健康程度等级划分第40-41页
    5.3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第41-56页
        5.3.1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第41-45页
        5.3.2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活力分析第45-49页
        5.3.3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第49-52页
        5.3.4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分析第52-56页
6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障碍诊断第56-63页
    6.1 障碍度函数的引入第56-57页
    6.2 诊断结果第57-63页
        6.2.1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活力障碍度诊断第57-58页
        6.2.2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障碍度诊断第58-60页
        6.2.3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组织结构障碍度诊断第60-63页
7 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生态系统调控机制探索第63-66页
    7.1 土地生态系统活力调控第63-64页
    7.2 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调控第64-66页
8 结论与讨论第66-69页
    8.1 结论第66-67页
    8.2 讨论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附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丹喀土穆炼油厂安全文化评估
下一篇: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岩浆与变质事件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