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相特征的交通系统状态识别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交通流基础理论 | 第14-23页 |
·基本图方法 | 第14-16页 |
·三相交通流理论 | 第16-22页 |
·三相交通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交通相态的特征 | 第17页 |
·三相交通的转变 | 第17-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三维基本图模型 | 第23-30页 |
·三维基本图 | 第23-26页 |
·流量-占有率关系 | 第23-24页 |
·速度-占有率关系 | 第24-25页 |
·流量-速度关系 | 第25页 |
·流速密三维模型 | 第25-26页 |
·曲面重构技术 | 第26-29页 |
·曲面拟合算法 | 第26-28页 |
·拟合结果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交通状态分析与识别 | 第30-56页 |
·交通状态划分 | 第30-33页 |
·划分依据 | 第30页 |
·数据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状态的描述 | 第31-33页 |
·相特征分析 | 第33-40页 |
·自由流状态 | 第33-34页 |
·畅行流状态 | 第34-35页 |
·通行能力状态 | 第35-36页 |
·同步流状态 | 第36-38页 |
·堵塞状态 | 第38-40页 |
·交通状态的转变 | 第40-42页 |
·交通状态转变次序 | 第40-41页 |
·交通状态转变条件 | 第41-42页 |
·交通状态识别 | 第42-55页 |
·三维正态分布模型 | 第43-47页 |
·D-S 证据识别模型 | 第47-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动态交通模式分析与识别 | 第56-72页 |
·堵塞的空间结构 | 第56页 |
·交通模式特征效应 | 第56-59页 |
·收敛效应 | 第57-58页 |
·捕捉效应 | 第58-59页 |
·交通拥挤模式 | 第59-63页 |
·同步流模式 | 第59-61页 |
·常规拥挤模式 | 第61-62页 |
·扩展拥挤模式 | 第62-63页 |
·模式转变的特征 | 第63-67页 |
·模式转变与相态转变 | 第63-64页 |
·模式转变的条件 | 第64-67页 |
·交通模式识别模型 | 第67-70页 |
·FOTO 模型 | 第68页 |
·ASDA 模型 | 第68-70页 |
·交通模式识别应用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总结 | 第72页 |
创新成果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