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6页 |
1.2.1 高砷地下水 | 第11-17页 |
1.2.2 除砷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7-22页 |
1.2.3 DOC对除砷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4 重碳酸根对除砷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5 菱铁矿除砷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3 课题支撑 | 第27-29页 |
2 天然有机物对改性菱铁矿除砷的影响 | 第29-42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2.3.1 NOM的表征 | 第31-32页 |
2.3.2 吸附动力学结果 | 第32页 |
2.3.3 (NOM-MGNS)-As系统中的吸附 | 第32-34页 |
2.3.4 (NOM-As)-MGNS系统中的吸附 | 第34-37页 |
2.3.5 NOM对As(V)的抑制机理 | 第37-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HCO_3~-和PH对改性天然菱铁矿除砷的影响 | 第42-55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3.1 pH,HCO_3~-和间歇性进水对As(Ⅲ)去除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2 模拟柱实验中As运移 | 第46-48页 |
3.3.3 MGNS上As的赋存特征 | 第48-49页 |
3.3.4 MGNS中Fe矿物相的特征 | 第49-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氧化过程对改性菱铁矿除砷的影响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4.3.1 过滤器中As(Ⅲ)的氧化 | 第57-59页 |
4.3.2 MGNS产生羟基自由基及其影响因素 | 第59-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