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外部性理论 | 第17-18页 |
2.2 清洁生产理论 | 第18-19页 |
2.3 京都三机制 | 第19-22页 |
2.3.1 联合履约机制 | 第19-20页 |
2.3.2 清洁发展机制 | 第20-21页 |
2.3.3 排放贸易机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际航空全球碳排放抵消机制的概述 | 第22-32页 |
3.1 国际碳市场的结构 | 第22-24页 |
3.2 碳抵消机制的含义 | 第24-25页 |
3.3 国际航空碳排放抵消的来源和特点 | 第25-26页 |
3.4 国际航空碳排放抵消机制的现状 | 第26-29页 |
3.5 国际航空碳排放抵消机制的要素 | 第29-32页 |
3.5.1 用于抵消的信用额度的来源 | 第29-30页 |
3.5.2 抵消信用的产生流程 | 第30页 |
3.5.3 碳抵消信用的标准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国际航空全球碳排放抵消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49页 |
4.1 国际航空碳排放抵消机制中责任分配的问题 | 第32-42页 |
4.1.1 主要国家国际航空碳排放量的预测 | 第32-39页 |
4.1.2 国际航空碳排放抵消成本的预测 | 第39-42页 |
4.2 国际航空碳抵消机制排放单位选择的问题 | 第42-49页 |
4.2.1 国际航空碳抵消市场中存在的主要排放单位 | 第42-46页 |
4.2.2 国际上制定的排放单位选择标准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建议 | 第49-55页 |
5.1 考虑历史和现实责任,公平地对待“每一吨碳排放” | 第49-51页 |
5.2 放宽抵消单位的选择标准 | 第51页 |
5.3 主要利益集团应明确自身的责任 | 第51-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