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回转驱动部件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电机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齿轮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轴承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回转驱动部件传热原理及热源分析 | 第15-31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回转驱动部件结构及传热原理 | 第15-18页 |
2.2.1 回转驱动部件组成结构 | 第15-16页 |
2.2.2 传热学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2.3 电机部分热源分析 | 第18-24页 |
2.3.1 定子铁心损耗的计算 | 第18-21页 |
2.3.2 绕组铜损的计算 | 第21-22页 |
2.3.3 永磁体涡流损耗的计算 | 第22-24页 |
2.4 行星减速器部分热源分析 | 第24-30页 |
2.4.1 啮合齿轮生热分析 | 第24-28页 |
2.4.2 滚动轴承生热分析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热阻网络法的回转驱动部件温度场分析 | 第31-4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集总热容法对回转驱动部件模型的简化 | 第31-33页 |
3.2.1 集总热容法概述 | 第31-32页 |
3.2.2 系统内各元件的毕渥数检验 | 第32-33页 |
3.3 回转驱动部件的热阻网络模型 | 第33-36页 |
3.3.1 热量的交换关系分析 | 第33页 |
3.3.2 传热节点的划分 | 第33-35页 |
3.3.3 热阻网络的构建 | 第35-36页 |
3.4 热阻计算与热平衡方程组的建立 | 第36-41页 |
3.4.1 热阻的计算模型 | 第36-39页 |
3.4.2 热平衡方程组的建立 | 第39-41页 |
3.5 热平衡方程组的求解程序及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5.1 数值分析求解原理 | 第41-42页 |
3.5.2 MATLAB程序编写流程 | 第42-43页 |
3.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回转驱动部件真空测温试验研究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真空测温试验平台的搭建 | 第45-52页 |
4.2.1 试验平台机械系统的搭建 | 第46-49页 |
4.2.2 数据采集系统的搭建 | 第49-50页 |
4.2.3 试验环境控制系统的搭建 | 第50-52页 |
4.3 真空测温试验总体方案 | 第52-55页 |
4.3.1 真空测温节点的选择 | 第52-53页 |
4.3.2 试验条件的方案制定 | 第53页 |
4.3.3 测温试验的具体流程 | 第53-55页 |
4.4 真空测温试验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回转驱动部件热阻网络优化及工作温升预测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回转驱动部件热阻网络模型的优化 | 第57-59页 |
5.2.1 基于热量分布的热阻网络模型优化 | 第57-58页 |
5.2.2 热阻网络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3 回转驱动部件热阻网络模型的精确度分析 | 第59-62页 |
5.3.1 理论计算结果与真空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5.3.2 热阻网络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61-62页 |
5.4 基于热阻网络模型的工作温升理论性预测 | 第62-66页 |
5.4.1 外太空热流辐射作用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4.2 实际工作模式下稳态温度场的理论预测 | 第63-65页 |
5.4.3 各工作模式下持续采样安全时间的理论预测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