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联合包载TPP-RSV/DOX多功能靶向脂质体的构建与评价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2-22页
    1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第12-16页
        1.1 长循环脂质体第14页
        1.2 pH敏感脂质体第14-16页
        1.3 温度敏感脂质体第16页
        1.4 免疫脂质体第16页
    2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第16-18页
    3 模型药物简介第18-19页
        3.1 白藜芦醇简介第18页
        3.2 阿霉素简介第18-19页
    4 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传递第19-20页
    5 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5.1 课题设计思路第20-21页
        5.2 课题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一章 TPP-RSV与脂质膜材的合成与表征第22-34页
    第一节 TPP-RSV的合成与表征第22-27页
        1 材料与仪器第22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22页
            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1 TPP-RSV的合成第22-23页
            2.2 TPP-RSV的结构确认第23-24页
        3 实验结果第24-26页
            3.1 中间产物一的合成和后处理第24页
            3.2 TPP-RSV的结构确认第24-26页
        4 讨论与小结第26-27页
    第二节 脂质体膜材的合成与表征第27-34页
        1 材料与仪器第27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27页
            1.2 实验仪器第27页
        2 实验方法第27-30页
            2.1 DSPE-PEG的合成第27-28页
            2.2 DSPE-PEG_2000-Mal的合成第28-29页
            2.3 Tf-SH的合成第29页
            2.4 DSPE-PEG_2000-Tf的合成第29-30页
            2.5 薄层色谱(TLC)分析第30页
            2.6 ~1H NMR分析第30页
            2.7 BCA法测定DSPE-PEG_2000-Tf的浓度第30页
        3 实验结果第30-33页
            3.1 DSPE-PEG的TLC分析第30-31页
            3.2 DSPE-PEG_2000-Mal的TLC表征第31页
            3.3 ~1H NMR分析第31-32页
            3.4 DSPE-PEG_2000-Tf浓度测定第32-33页
        4 讨论与小结第33-34页
第二章 多功能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第34-45页
    1 材料与仪器第34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1.2 实验仪器第34页
    2 实验方法第34-39页
        2.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4-36页
        2.2 脂质体的制备第36-38页
        2.3 脂质体的表征第38-39页
    3 实验结果第39-43页
        3.1 DOX体外分析方法第39页
        3.2 RSV体外分析方法第39-40页
        3.3 TPP-RSV体外分析方法第40-41页
        3.4 粒径、Zeta电位及包封率第41页
        3.5 TEM形态观察第41-42页
        3.6 PEG的量对脂质体pH敏感性的影响第42页
        3.7 脂质体体外释放结果第42-43页
    4 讨论与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多功能靶向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第45-60页
    1 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45页
        1.2 实验仪器第45页
        1.3 细胞第45-46页
    2 实验方法第46-50页
        2.1 细胞培养第46页
        2.2 细胞毒性实验第46-47页
        2.3 细胞摄取机制实验第47-48页
        2.4 细胞凋亡实验第48-49页
        2.5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第49页
        2.6 细胞凋亡蛋白酶3和 9 的测定第49-50页
    3 实验结果第50-59页
        3.1 细胞毒性实验第50-53页
        3.2 细胞摄取机制实验第53-54页
        3.3 细胞凋亡实验第54-56页
        3.4 线粒体膜电位第56-58页
        3.5 细胞凋亡蛋白酶实验第58-59页
    4 讨论与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多功能靶向脂质体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60-65页
    1 材料与仪器第60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60页
        1.2 实验仪器第60页
        1.3 细胞与实验动物第60页
    2 实验方法第60-61页
        2.1 MCF-7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60-61页
        2.2 荷瘤裸鼠活体荧光成像实验第61页
        2.3 荷瘤裸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61页
    3 实验结果第61-64页
        3.1 荷瘤裸鼠活体荧光成像实验第61-62页
        3.2 荷瘤裸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62-64页
    4 讨论与小结第64-65页
全文总结第65-67页
课题特色第67-68页
后续工作及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蝙蝠蛾拟青霉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保护作用探讨
下一篇:液压驱动双足机器人动步态行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