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提示词修订研究--基于第5版和第6版的全量对比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释义提示词的界定 | 第20-25页 |
第一节 释义提示词的命名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释义提示词的分类 | 第21-23页 |
第三节 释义提示词的特点、作用及运用原则 | 第23-25页 |
第二章“比喻”类释义提示词研究 | 第25-37页 |
第一节“比喻”类释义提示词的功能 | 第25-27页 |
第二节“比喻”类释义提示词的修订 | 第27-37页 |
一、增加“比喻”类释义提示词 | 第29页 |
二、删去“比喻”类释义提示词 | 第29-30页 |
三、修改“比喻”类释义提示词 | 第30-37页 |
第三章“形容”类释义提示词研究 | 第37-43页 |
第一节“形容”类释义提示词的功能 | 第37-38页 |
一、描绘性状 | 第37-38页 |
二、摹拟声音 | 第38页 |
第二节“形容”类释义提示词的修订 | 第38-43页 |
一、增加“形容”类释义提示词 | 第38-39页 |
二、删去“形容”类释义提示词 | 第39-40页 |
三、修改“形容”类释义提示词 | 第40-43页 |
第四章“指”类释义提示词研究 | 第43-61页 |
第一节“指”类释义提示词的功能 | 第43-47页 |
一、指称概念义 | 第43页 |
二、解释一般引申义 | 第43-44页 |
三、解释单音节词深层义 | 第44-45页 |
四、表示借代义 | 第45页 |
五、表示范围 | 第45-47页 |
第二节“指”类释义提示词的修订 | 第47-61页 |
一、增加“指”类释义提示词 | 第49-51页 |
二、删去“指”类释义提示词 | 第51-52页 |
三、修改“指”类释义提示词 | 第52-61页 |
第五章“称”类释义提示词研究 | 第61-78页 |
第一节“称”类释义提示词的功能 | 第61-67页 |
一、揭示概念内涵及关涉对象 | 第61页 |
二、表示关系 | 第61-65页 |
三、表示范围 | 第65页 |
四、表示附属色彩 | 第65-67页 |
第二节“称”类释义提示词的修订 | 第67-78页 |
一、增加“称”类释义提示词 | 第68-70页 |
二、删去“称”类释义提示词 | 第70-73页 |
三、修改“称”类释义提示词 | 第73-78页 |
第六章“表示”类释义提示词研究 | 第78-82页 |
第一节“表示”类释义提示词的功能 | 第78-79页 |
一、解释实词的深层义 | 第78页 |
二、揭示虚词的语用义 | 第78-79页 |
三、解释固定结构 | 第79页 |
第二节“表示”类释义提示词的修订 | 第79-82页 |
一、增加“表示” | 第80页 |
二、删去“表示” | 第80页 |
三、修改“表示” | 第80-82页 |
第七章 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 | 第82-86页 |
第一节 释义提示词功能应单一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相关词目释义应统一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凡例中应加入释义提示词使用的说明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