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初中生物学课外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的整体思路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初中生物学课外作业设计理论分析第19-25页
    2.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第19-20页
        2.1.1“互联网+”的概念第19页
        2.1.2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第19页
        2.1.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第19-20页
    2.2 生物学课外作业第20-22页
        2.2.1 作业、课外作业及作业设计第20-21页
        2.2.2 生物学课外作业的特点第21-22页
        2.2.3 生物学课外作业的功能第22页
    2.3 互联网时代课外作业发生的变化第22-23页
    2.4 研究的教育理论基础第23-25页
        2.4.1 泛在学习理论第23页
        2.4.2 建构主义理论第23-24页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4-25页
第3章“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生物学课外作业现状调查第25-53页
    3.1 问卷调查第25-28页
        3.1.1 调查目的第25页
        3.1.2 调查对象第25页
        3.1.3 问卷的编制与设计第25-26页
        3.1.4 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第26页
        3.1.5 问卷的质量分析第26-28页
        3.1.6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第28页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8-53页
        3.2.1 教师问卷分析第28-43页
        3.2.2 学生问卷分析第43-53页
第4章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初中生物学课外作业设计策略研究第53-61页
    4.1 移动互联网对课外作业设计产生的影响第53-54页
        4.1.1 对作业内容的影响——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第53页
        4.1.2 对作业形式的影响——形式多样、便捷灵活第53页
        4.1.3 对作业完成过程的影响——过程互动、交流频繁第53-54页
        4.1.4 对作业评价与反馈的影响——主体多元、反馈及时第54页
    4.2 作业选题策略第54-56页
        4.2.1 主题选择要贴近生活,能够引发学生作业兴趣第54页
        4.2.2 内容选择应突出综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第54-55页
        4.2.3 任务设计应难易适度,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自信第55页
        4.2.4 完成过程应方便互动,能够引导学生合作探讨第55-56页
    4.3 作业布置策略第56页
        4.3.1 形式灵活,适当提醒第56页
        4.3.2 时机准确,任务清晰第56页
    4.4 作业过程关注策略第56-57页
        4.4.1 及时关注,恰当指导第56-57页
        4.4.2 增强互动,加强交流第57页
    4.5 作业提交策略第57-58页
        4.5.1 方式灵活,途径多样第57-58页
        4.5.2 守时保质,条理有序第58页
    4.6 作业评价策略第58-60页
        4.6.1 评价方式多元第58-59页
        4.6.2 评价内容全面第59页
        4.6.3 评价反馈及时第59页
        4.6.4 评价注重激励第59-60页
    4.7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作业交流策略第60-61页
        4.7.1 拓宽交流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第60页
        4.7.2 根据交流需求,选择不同交流方式第60-61页
第5章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初中生物学课外作业实践案例与应用效果分析第61-74页
    5.1 案例一:课前预习类课外作业第61-63页
        5.1.1 作业目的第61页
        5.1.2 作业内容第61页
        5.1.3 作业形式第61页
        5.1.4 作业实施第61-62页
        5.1.5 效果分析第62-63页
    5.2 案例二:巩固拓展类课外作业第63-66页
        5.2.1 作业目的第63页
        5.2.2 作业内容第63页
        5.2.3 作业形式第63页
        5.2.4 作业实施第63-66页
        5.2.5 效果分析第66页
    5.3 案例三:能力提升类课外作业第66-71页
        5.3.1 作业目的第66页
        5.3.2 作业内容第66页
        5.3.3 作业形式第66页
        5.3.4 作业实施第66-71页
        5.3.5 效果分析第71页
    5.4 案例四:情感升华类课外作业第71-74页
        5.4.1 作业目的第71页
        5.4.2 作业内容第71页
        5.4.3 作业形式第71页
        5.4.4 作业实施第71-73页
        5.4.5 效果分析第73-74页
第6章 研究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附录A第78-81页
附录B第81-84页
作者简历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基于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下一篇:合金纳米晶、硫化铅量子点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