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炭材料简介 | 第11-12页 |
1.3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2-17页 |
1.3.1 高温热解法 | 第12-13页 |
1.3.2 模板法 | 第13-14页 |
1.3.3 活化法 | 第14-16页 |
1.3.4 卤素侵蚀法 | 第16-17页 |
1.3.5 有机金属框架化合物炭化法 | 第17页 |
1.4 多孔炭材料的改性 | 第17-20页 |
1.4.1 杂原子掺杂改性 | 第18页 |
1.4.2 复合改性 | 第18-19页 |
1.4.3 热处理和化学改性 | 第19页 |
1.4.4 等离子改性 | 第19-20页 |
1.5 多孔炭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 第20-23页 |
1.5.1 多孔炭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2 多孔炭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5.3 多孔炭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胡萝卜基多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25-35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5页 |
2.1.2 测试仪器 | 第25-26页 |
2.1.3 胡萝卜基多孔炭的制备 | 第26-27页 |
2.1.4 多孔炭电极的制备 | 第2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2.1 多孔炭的红外和XRD谱图分析 | 第27-28页 |
2.2.2 多孔炭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28-29页 |
2.2.3 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29-30页 |
2.2.4 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30-34页 |
2.3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片状氮掺杂交联网络结构多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35-5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1.1 化学试剂 | 第35页 |
3.1.2 测试仪器 | 第35-36页 |
3.1.3 交联网络结构片状多孔炭的制备 | 第36页 |
3.1.4 多孔炭电极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1页 |
3.2.1 网络状薄膜炭材料的制备过程分析 | 第37-38页 |
3.2.2 不同质量比多孔炭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8-40页 |
3.2.3 不同质量比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0-41页 |
3.2.4 不同热解温度多孔炭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3.2.5 不同热解温度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2-43页 |
3.2.6 热解温度对多孔炭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7 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46-51页 |
3.3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氮掺杂多孔炭@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 第52-6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1.1 化学试剂 | 第52-53页 |
4.1.2 测试仪器 | 第53页 |
4.1.3 多孔炭@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3-54页 |
4.1.4 电极的制备 | 第54页 |
4.1.5 电池的组装 | 第5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4.2.1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4-56页 |
4.2.2 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56-58页 |
4.2.3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8-60页 |
4.2.4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60-64页 |
4.3 结论 | 第64-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