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紫菀的本草考证 | 第10-12页 |
1.2 紫菀栽培现状 | 第12-13页 |
1.2.1 植物形态 | 第12页 |
1.2.2 栽培条件 | 第12-13页 |
1.2.3 采收加工 | 第13页 |
1.3 紫菀的作用 | 第13-15页 |
1.3.1 抑菌活性 | 第13-14页 |
1.3.2 抗肿瘤活性 | 第14页 |
1.3.3 祛痰镇咳作用 | 第14页 |
1.3.4 抗氧化活性 | 第14页 |
1.3.5 其他作用 | 第14-15页 |
1.4 紫菀有效成分 | 第15-16页 |
1.4.1 药用部位及炮制 | 第15页 |
1.4.2 有效成分的种类 | 第15-16页 |
1.5 有效成分的仪器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2.2.1 田间试验栽培 | 第20页 |
2.2.2 生长发育研究 | 第20页 |
2.2.3 显微结构观察 | 第20-21页 |
2.2.4 分析化学方法 | 第21-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6页 |
3.1 亳州紫菀营养生长发育过程观察 | 第25页 |
3.2 亳州紫菀营养生长期各器官数量研究 | 第25-27页 |
3.3 紫菀根的形态学观察 | 第27-28页 |
3.4 不同直径紫菀根的内部构造 | 第28-31页 |
3.5 紫菀地下部分三萜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积累部位 | 第31-33页 |
3.6 紫菀主要成分确定及线性关系考察 | 第33-38页 |
3.7 紫菀地下部分主要药用成分含量测定 | 第38-43页 |
3.8 紫菀根和根茎主要药用成分动态积累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