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火车站枢纽区域景观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2 视觉景观相关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逻辑结构框架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火车站 | 第19页 |
2.1.2 枢纽与区域 | 第19页 |
2.1.3 景观与视觉景观 | 第19-20页 |
2.1.4 火车站枢纽区域视觉景观设计范围界定与内涵 | 第20-21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环境心理学 | 第21页 |
2.2.2 触媒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场所设计理论 | 第22-23页 |
3 视觉 | 第23-28页 |
3.1 视觉生理特性 | 第23-24页 |
3.1.1 人眼的生理结构 | 第23页 |
3.1.2 视觉感应特性 | 第23-24页 |
3.2 视觉感应规律 | 第24-25页 |
3.2.1 视觉流程 | 第24页 |
3.2.2 视觉趋向中心 | 第24-25页 |
3.3 视觉感知内容 | 第25-28页 |
3.3.1 空间 | 第25-27页 |
3.3.2 色彩 | 第27-28页 |
3.3.3 形态 | 第28页 |
4 火车站枢纽区域视觉景观构成要素与相应设计策略 | 第28-38页 |
4.1 动态因子——视觉主体(人) | 第29-30页 |
4.1.1 人的行为 | 第29页 |
4.1.2 人的心理 | 第29-30页 |
4.2 静态因子 ——视觉客体 | 第30-36页 |
4.2.1 站前广场 | 第30-34页 |
4.2.2 建筑要素 | 第34-36页 |
4.3 模糊因子 | 第36-38页 |
4.3.1 照明 | 第36-37页 |
4.3.2 标识 | 第37-38页 |
5 泰山站枢纽区域视觉景观更新设计方法 | 第38-65页 |
5.1 区位分析 | 第38-40页 |
5.1.1 泰安市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5.1.2 研究区现状概况 | 第39-40页 |
5.2 泰山站枢纽区域视觉景观现状分析 | 第40-45页 |
5.2.1 站前广场 | 第41-43页 |
5.2.2 老站房 | 第43-44页 |
5.2.3 周边街道立面 | 第44页 |
5.2.4 标识 | 第44-45页 |
5.2.5 照明 | 第45页 |
5.3 整改诱因 | 第45-46页 |
5.3.1 城市特色的缺失 | 第45页 |
5.3.2 场所精神的缺失 | 第45-46页 |
5.3.3 老站房的价值优势 | 第46页 |
5.4 整改策略 | 第46-48页 |
5.4.1 识别性与地域性元素的提炼与升华 | 第46-47页 |
5.4.2 区域多层次天际线轮廓的塑造 | 第47-48页 |
5.4.3 泰安老站房的原真性保护 | 第48页 |
5.5 规划定位 | 第48-49页 |
5.5.1 功能定位 | 第48-49页 |
5.5.2 景观定位 | 第49页 |
5.5.3 文化定位 | 第49页 |
5.6 规划内容——宏观层面 | 第49-55页 |
5.6.1 总体构思 | 第49-52页 |
5.6.2 设计理念 | 第52-54页 |
5.6.3 设计元素的提取 | 第54-55页 |
5.7 规划内容——微观层面 | 第55-65页 |
5.7.1 站前广场 | 第55-61页 |
5.7.2 标识 | 第61-62页 |
5.7.3 照明 | 第62-64页 |
5.7.4 周边街道立面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2 创新点 | 第66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论文图表索引目录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 第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设计竞赛获奖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