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1.选题背景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2.论文结构 | 第13页 |
| 3.创新点 | 第13-14页 |
|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理论问题 | 第14-17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1.无形资产的含义 | 第14页 |
| 2.高校无形资产的含义 | 第14页 |
|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分类 | 第14-15页 |
| (三)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 第15-17页 |
| 1.创新性 | 第15-16页 |
| 2.可收益性 | 第16页 |
| 3.无形性 | 第16页 |
| 4.不确定性 | 第16页 |
| 5.独占性 | 第16-17页 |
|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 | 第17-19页 |
| 1.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 第17页 |
| 2.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规范情况 | 第17-18页 |
| 3.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开发利用 | 第18页 |
| 4.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法律维护 | 第18-19页 |
|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 1.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 第19-21页 |
| 2.高校无形资产评估相对落后 | 第21页 |
| (三)导致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成因分析 | 第21-25页 |
| 1.高校对无形资产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 第22-23页 |
| 2.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法律保障欠缺 | 第23-24页 |
| 3.高校对无形资产管理缺少有效机制 | 第24-25页 |
| 三、国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经验 | 第25-29页 |
| (一)国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25-27页 |
| 1.哈佛大学无形资产管理 | 第25-26页 |
| 2.牛津大学无形资产管理 | 第26页 |
| 3.日本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 | 第26-27页 |
| (二)国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启示 | 第27-29页 |
| 1.制定管理制度 | 第27页 |
| 2.明确归属产权 | 第27-28页 |
| 3.成立转让机构 | 第28页 |
| 4.更新前沿信息 | 第28-29页 |
| 四、优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 第29-38页 |
| (一)增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 | 第29-30页 |
| 1.提升保护意识,坚持依法规范管理 | 第29页 |
|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核心竞争优势 | 第29-30页 |
| (二)深度开发利用高校无形资产,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价值 | 第30-32页 |
| 1.重视组织规划,加强无形资产开发 | 第30-31页 |
| 2.做好科学评估,认清无形资产价值 | 第31-32页 |
| (三)落实管理职责,创新无形资产管理机制 | 第32-38页 |
| 1.加强基本建设,为无形资产管理提供保障 | 第32-34页 |
| 2.健全机制制度,促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规范化 | 第34-35页 |
| 3.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相关机构管理职能 | 第35-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