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排气消声器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排气消声器基本理论 | 第19-35页 |
2.1 排气系统噪声 | 第19-21页 |
2.1.1 气体动力噪声 | 第19-20页 |
2.1.2 结构辐射噪声 | 第20-21页 |
2.2 排气消声器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1 主动消声器 | 第21-22页 |
2.2.2 被动消声器 | 第22页 |
2.3 消声器性能评价指标 | 第22-28页 |
2.3.1 声学性能指标 | 第23-27页 |
2.3.2 流场性能指标 | 第27-28页 |
2.3.3 其他性能与要求 | 第28页 |
2.4 基本消声单元特性介绍 | 第28-31页 |
2.5 消声器声场基本理论 | 第31-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测试平台与仿真模型 | 第35-49页 |
3.1 性能测试平台 | 第35-38页 |
3.1.1 试验台架系统 | 第35-37页 |
3.1.2 数据采集与测控系统 | 第37页 |
3.1.3 排气噪声测量系统 | 第37-38页 |
3.2 发动机性能试验 | 第38-42页 |
3.3 发动机仿真模型 | 第42-47页 |
3.3.1 建立发动机耦合模型 | 第42-46页 |
3.3.2 验证耦合模型 | 第46-47页 |
3.3.3 误差分析 | 第47页 |
3.4 声学分析模块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消声器设计与分析 | 第49-79页 |
4.1 消声器性能目标 | 第49-51页 |
4.1.1 声学目标确定 | 第49-50页 |
4.1.2 流场性能目标 | 第50-51页 |
4.1.3 其他目标 | 第51页 |
4.2 消声器结构设计 | 第51-55页 |
4.2.1 外形结构的确定 | 第51-53页 |
4.2.2 消声器的内部结构 | 第53-54页 |
4.2.3 消声器GEM3D模型 | 第54-55页 |
4.3 各种方案的性能比较 | 第55-57页 |
4.3.1 传递损失的比较 | 第55-56页 |
4.3.2 排气背压差的对比 | 第56-57页 |
4.4 消声器结构优化 | 第57-68页 |
4.4.1 正交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4.2 消声器正交试验 | 第58-67页 |
4.4.3 消声器正交优化 | 第67-68页 |
4.5 消声器流场分析 | 第68-72页 |
4.5.1 前消声器的流场特性 | 第68-71页 |
4.5.2 后消声器的流场特性 | 第71-72页 |
4.6 消声器声场的三维分析 | 第72-78页 |
4.6.1 特征建模 | 第73-74页 |
4.6.2 建立声学有限元模型 | 第74-76页 |
4.6.3 传递损失计算 | 第76-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消声器结构改进与性能试验 | 第79-90页 |
5.1 消声器结构的改进 | 第79-82页 |
5.2 温度对声学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 流速对声学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 基于耦合模型的性能仿真 | 第84-85页 |
5.5 消声器性能的台架测试 | 第85-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