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风水理论的陕北窑洞村落选址与布局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第13-16页
        1.3.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13-14页
        1.3.2.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6. 研究框架第18页
    1.7. 本章小结第18-21页
2.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聚落环境与文化演进第21-43页
    2.1. 陕北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第21-27页
        2.1.1.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第21-22页
        2.1.2. 陕北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与自然生态条件第22-27页
        2.1.3. 陕北黄土高原的气候第27页
    2.2. 陕北黄土高原社会文化演变第27-32页
        2.2.1. 窑洞民居的萌芽期第27-31页
        2.2.2. 窑洞民居的形成期第31-32页
        2.2.3. 窑洞民居的成熟期第32页
    2.3. 陕北窑洞村落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第32-40页
        2.3.1. 陕北窑洞村落分布特征第32-36页
        2.3.2. 陕北窑洞村落选址布局的自然环境因素第36-38页
        2.3.3. 陕北窑洞村落选址布局的人文环境因素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3页
3. 中国传统村落选址的思想来源——风水第43-63页
    3.1. 中国传统风水的起源第43-48页
        3.1.1. 风水产生的前提第43-44页
        3.1.2. 中国风水最早起源与窑洞选址第44-47页
        3.1.3. 陕北地区史载最早的选址活动第47-48页
    3.2. 中国传统风水的基础理论第48-50页
        3.2.1. 风水的理论基础第48-50页
        3.2.2. 风水的哲学基础第50页
    3.3. 风水环境评价体系解析第50-60页
        3.3.1.“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第50-53页
        3.3.2.“寻龙”第53-55页
        3.3.3.“察砂”第55-56页
        3.3.4.“观水”第56-57页
        3.3.5.“点穴”第57-58页
        3.3.6.“择向”第58-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3页
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村落风水格局解析第63-79页
    4.1. 山势第63-66页
    4.2. 水文第66-69页
    4.3. 气候第69-75页
        4.3.1. 日照第69-72页
        4.3.2. 通风第72-75页
    4.4. 土壤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5. 陕北传统窑洞村落典型案例第79-99页
    5.1第79-90页
        5.1.1. 刘家峁村姜氏庄园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第79-85页
        5.1.2. 姜氏庄园选址与风水要素第85-90页
    5.2. 榆林绥德县白家硷乡贺一村(党氏庄园)第90-94页
    5.3. 榆林市子洲县电市镇地道沟村申宅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9页
6. 风水研究对当代村落建设的启示第99-111页
    6.1.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理想风水模式”第99-106页
        6.1.1. 沟壑纵横、背山面水的地理环境第99-103页
        6.1.2. 黄土高原的特有性质造就了独特的窑洞民居形式第103页
        6.1.3. 随山就势、因势利导的布局形态村落格局空间解析第103-104页
        6.1.4. 风水格局与景观生态格局的相通性第104-106页
    6.2. 陕北窑洞村落带给我们的启示第106-111页
        6.2.1. 窑洞村落选址布局的“风水”智慧第106-108页
        6.2.2. 窑洞民居建筑的“风水”智慧第108-111页
7. 结语第111-113页
    7.1. 风水理论与村落营建研究的总结第111-112页
    7.2. 展望及后续工作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3页
图录第123-127页
表录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创新视野的KDP研究
下一篇: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