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8-3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8-2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三、概念界定及时间断限 | 第28-30页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五、资料来源和创新点 | 第32-36页 |
第一章 危机来临:晚清鸦片泛滥与禁烟之始(1840—1911) | 第36-54页 |
第一节 鸦片传入中国及其泛滥 | 第36-40页 |
一、鸦片的医药价值与毒性 | 第36-37页 |
二、鸦片的传入及其泛滥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晚清政府的禁烟政策 | 第40-44页 |
一、禁烟政策的制定 | 第40-42页 |
二、禁烟政策的实施及成效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清末黑龙江省禁烟状况(1908—1911) | 第44-54页 |
一、鸦片流入黑龙江省及其泛滥 | 第45-46页 |
二、禁烟政策的制定 | 第46-47页 |
三、禁烟政策的执行 | 第47-51页 |
四、禁烟成效 | 第51-54页 |
第二章 卓有成效:民国初期禁烟政策与实施(1912—1917) | 第54-74页 |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禁烟政策 | 第54-57页 |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禁烟政策 | 第54-56页 |
二、北京政府的禁烟政策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民国初期禁烟政策的实施 | 第57-68页 |
一、禁烟机构的设立 | 第57-61页 |
二、禁烟的具体规章与实施 | 第61-68页 |
第三节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禁烟成效的考量 | 第68-74页 |
一、地方禁烟主动性增强 | 第69页 |
二、实行新式监督与赏罚 | 第69-70页 |
三、烟犯管理的灵活性 | 第70-71页 |
四、财务收支的规范性 | 第71页 |
五、积极对俄交涉禁烟事宜 | 第71-74页 |
第三章 由禁到弛:奉系军阀禁烟政策的转变(1917—1928) | 第74-110页 |
第一节 1917—1926 年奉系军阀厉行禁烟 | 第74-99页 |
一、禁烟政策的制定 | 第74-77页 |
二、禁烟政策的实施 | 第77-95页 |
三、禁烟存在的问题 | 第95-99页 |
第二节 1927—1928 年奉系军阀开放烟禁 | 第99-105页 |
一、开放烟禁的原因 | 第99-101页 |
二、开放烟禁政策的实施 | 第101-105页 |
第三节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黑龙江省禁烟成败的考量 | 第105-110页 |
一、政局稳定为禁烟提供了政治条件 | 第106-107页 |
二、经济发展与禁烟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再行严禁:张学良厉开烟政新局(1928—1931) | 第110-138页 |
第一节 禁烟政策的制定 | 第110-113页 |
一、内忧外患,决心励精图治,挽救东北危局 | 第111-112页 |
二、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禁烟号召 | 第112页 |
三、民众的推动 | 第112-113页 |
四、国际禁烟形势的逼迫 | 第113页 |
第二节 禁烟政策的执行 | 第113-130页 |
一、禁烟法令的颁布 | 第113-117页 |
二、禁烟法令的执行 | 第117-130页 |
第三节 张学良主政时期黑龙江省禁烟得失的考量 | 第130-138页 |
一、禁烟成效 | 第130-135页 |
二、禁烟存在的问题 | 第135-138页 |
第五章 多维透视:黑龙江省烟政的综合考量 | 第138-182页 |
第一节 黑龙江省烟政成效分析 | 第138-145页 |
一、禁烟的多重动因 | 第138-140页 |
二、禁烟成效 | 第140-145页 |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黑龙江省烟政 | 第145-152页 |
一、清末民初民族主义与禁烟话语 | 第145-148页 |
二、奉系统治时期民族主义与禁烟话语 | 第148-150页 |
三、张学良主政时期民族主义与禁烟话语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黑龙江省烟政 | 第152-160页 |
一、民间禁烟力量的兴起 | 第152-154页 |
二、民间禁烟力量的发展与壮大 | 第154-160页 |
第四节 黑龙江省烟政的局限 | 第160-182页 |
一、俄日干扰:黑龙江省烟政难以逾越的障碍 | 第160-170页 |
二、主体软弱:查禁机制的多维度剖析 | 第170-177页 |
三、冒险取利:经济困顿下的利益驱动 | 第177-179页 |
四、不良理念:烟毒存在的社会文化解析 | 第179-182页 |
余论 | 第182-190页 |
一、地方自治与黑龙江省禁烟成败 | 第182-187页 |
二、1912—1931 年黑龙江省烟毒治理的启示 | 第187-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8页 |
附录 | 第208-2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2-233页 |
后记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