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BiVO4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防污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海洋生物污损第14-18页
        1.1.1 海洋生物污损概述第14-15页
        1.1.2 典型海洋生物污损发生过程第15-16页
        1.1.3 海洋生物污损防护措施第16-18页
    1.2 光催化杀菌技术第18-27页
        1.2.1 光催化杀菌机理第18页
        1.2.2 光催化材料自身影响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第18-20页
        1.2.3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常用主要途径第20-21页
        1.2.4 TiO_2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5 BiVO_4简介第22-24页
        1.2.6 BiVO_4制备方法简述第24-26页
        1.2.7 BiVO_4复合材料第26-27页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第27-30页
        1.3.1 选题依据第27-28页
        1.3.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控制合成具有可调形貌BiVO_4及其光催化防污性能研究第30-44页
    2.1 前言第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30-31页
        2.2.2 不同形貌BiVO_4的制备第31-32页
        2.2.3 材料表征第32-33页
        2.2.4 光催化杀菌实验第33页
        2.2.5 光催化机理测定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3页
        2.3.1 催化剂的表征第34-38页
        2.3.2 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第38-41页
        2.3.3 光催化杀菌机理研究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BiOI/BiVO_4 p?n异质结合成及其光催化防污性能研究第44-65页
    3.1 前言第44-4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45页
        3.2.2 BiOI/BiVO_4异质结的制备第45-46页
        3.2.3 材料表征第46页
        3.2.4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第46-47页
        3.2.5 光催化杀菌性能测试第47页
        3.2.6 光催化机理测定第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63页
        3.3.1 催化剂的表征第47-56页
        3.3.2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第56-57页
        3.3.3 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第57-61页
        3.3.4 光催化杀菌机理研究第61-63页
    3.4 本章小节第63-65页
第四章 AgI/BiV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防污性能研究第65-83页
    4.1 前言第65-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66页
        4.2.2 AgI/BiVO_4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6-67页
        4.2.3 合成样品的表征第67页
        4.2.4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67-68页
        4.2.5 光催化机理测定第6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8-81页
        4.3.1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68-74页
        4.3.2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74-79页
        4.3.3 光催化杀菌机理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β-AgVO_3/BiV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防污性能研究第83-97页
    5.1 前言第83-84页
    5.2 实验部分第84-85页
        5.2.1 材料第84页
        5.2.2 β-AgVO_3/BiVO_4复合材料制备第84-85页
        5.2.3 合成样品的表征第85页
        5.2.4 光催化杀菌活性测定第85页
        5.2.5 自由基捕获实验第8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5-96页
        5.3.1 合成样品的表征第85-92页
        5.3.2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92-94页
        5.3.3 光催化杀菌机理第94-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AgVO_3纳米带模拟过氧化物酶及对H_2O_2的比色检测第97-113页
    6.1 前言第97-98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98-101页
        6.2.1 试剂第98-99页
        6.2.2 AgVO_3纳米带的制备第99页
        6.2.3 AgVO_3纳米带的表征第99页
        6.2.4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第99-100页
        6.2.5 AgVO_3纳米带检测H_2O_2最适条件筛选第100页
        6.2.6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催化自由基捕获实验第100-101页
        6.2.7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对H_2O_2的检测第101页
        6.2.8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对H_2O_2的检测干扰性实验第101页
        6.2.9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对H_2O_2的检测实际应用第101页
        6.2.10 重复利用实验第10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1-112页
        6.3.1 AgVO_3纳米带的表征第101-103页
        6.3.2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第103-104页
        6.3.3 AgVO_3纳米带检测H_2O_2最适条件筛选结果第104-106页
        6.3.4 AgVO_3纳米带过氧化物模拟酶米氏常数的求算及催化机理研究第106-108页
        6.3.5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对H_2O_2的检测第108-109页
        6.3.6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检测选择性实验第109-110页
        6.3.7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重复利用实验第110-111页
        6.3.8 AgVO_3纳米带类过氧化物酶实际检测应用第111-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6页
    7.1 结论第113-114页
    7.2 创新点第114页
    7.3 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7页
附录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9-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D钢构公司技能型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下一篇:新型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