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重庆建设方法的探索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图表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2 宜居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 ·宜居城市的内涵 | 第20-22页 |
| ·宜居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 | 第20页 |
| ·对宜居城市内涵的认识 | 第20-22页 |
| ·宜居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 ·城市规划 | 第22页 |
| ·人居环境 | 第22-23页 |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3-24页 |
| ·安全城市理论 | 第24-25页 |
| ·学习型城市理论 | 第25页 |
| ·可持续发展城市理论 | 第25-26页 |
|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 ·要素分析 | 第26页 |
| ·部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0页 |
| ·宜居城市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 ·建设宜居城市方法的探讨 | 第32-36页 |
| ·宜居城市的特性 | 第32页 |
| ·建立适宜的评价标准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 | 第32-33页 |
| ·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措施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 | 第33-36页 |
| 3 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36-64页 |
| ·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36-44页 |
| ·构建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原则 | 第36-37页 |
| ·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44页 |
| ·基于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现状评估 | 第44-64页 |
| ·现状数据的获取 | 第44-47页 |
| ·现状评估 | 第47-64页 |
| 4 “宜居重庆”建设措施 | 第64-86页 |
| ·“宜居重庆”的定义 | 第64页 |
| ·“宜居重庆”建设的原则 | 第64-66页 |
| ·“关注民生”的原则 | 第64页 |
| ·“持续高效”的原则 | 第64-65页 |
|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65页 |
| ·“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65-66页 |
| ·“宜居重庆”建设的策略 | 第66-71页 |
| ·高质量的建设城市新区 | 第66页 |
| ·打造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66-67页 |
| ·推进宜居社区的建设 | 第67-68页 |
| ·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 | 第68-70页 |
| ·保护生态环境 | 第70页 |
| ·塑造独特的城市个性 | 第70-71页 |
| ·建设目标 | 第71-74页 |
| ·建成较宜居城市 | 第71-73页 |
| ·建成宜居重庆 | 第73-74页 |
| ·主要建设内容 | 第74-86页 |
| ·提升居住品质 | 第74-75页 |
| ·便捷交通出行 | 第75-76页 |
| ·美化公共空间 | 第76-79页 |
|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第79-81页 |
| ·保护生态环境 | 第81-82页 |
| ·保障公共安全 | 第82-83页 |
| ·就业和社会保障 | 第83-86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6页 |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86页 |
| ·需要探讨的问题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附录 | 第94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4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