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低碳经济——21 世纪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10页 |
| ·低碳建筑——实现低碳经济的主力军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的方法、内容、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我国低碳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7-31页 |
| ·低碳建筑简介 | 第17-20页 |
| ·低碳建筑的概念 | 第17-18页 |
| ·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 | 第18-20页 |
| ·低碳建筑的意义 | 第20页 |
| ·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迫切性 | 第20-25页 |
|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 | 第20-22页 |
| ·建筑物各阶段能耗量较大 | 第22-25页 |
| ·低碳建筑技术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 第25页 |
| ·我国低碳建筑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5-31页 |
| ·缺乏市场机制推动低碳建筑 | 第26-27页 |
| ·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的执行率偏低 | 第27-28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启动较难 | 第28-29页 |
| ·低碳相关技术、材料及新型能源利用研发不足 | 第29-31页 |
| 3 我国低碳建筑相关政策现状分析 | 第31-40页 |
| ·我国低碳建筑相关强制性政策 | 第31-34页 |
| ·低碳建筑相关法律法规 | 第31-33页 |
| ·低碳建筑相关技术标准 | 第33-34页 |
| ·建筑行业上位法中对低碳建筑规定的缺失 | 第34-36页 |
| ·我国目前建筑业相关上位法的规定 | 第34-35页 |
| ·法律中对低碳建筑相关内容的缺失 | 第35-36页 |
| ·法律规范手段的优点 | 第36-37页 |
| ·法律规范的完备性 | 第37页 |
| ·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 第37页 |
| ·法律规范的长远性 | 第37页 |
| ·法律规范的权威性 | 第37页 |
| ·强制性政策的局限性 | 第37-40页 |
| ·强制实施的成本较高 | 第38页 |
| ·强制实施的执行力较差 | 第38-39页 |
| ·强制实施的手段过于单一 | 第39页 |
| ·强制性法规缺乏灵活性 | 第39-40页 |
| 4 我国低碳建筑市场体系的构建 | 第40-50页 |
| ·低碳建筑市场体系组成 | 第40-46页 |
| ·技术市场 | 第40-41页 |
| ·产品市场 | 第41-43页 |
| ·消费市场 | 第43-44页 |
| ·资金市场 | 第44-45页 |
| ·服务市场 | 第45-46页 |
| ·低碳建筑市场体系互动效应分析 | 第46-50页 |
| ·各市场之间互动关系 | 第46-47页 |
| ·互动效应分析 | 第47-50页 |
| 5 低碳建筑市场失灵现象及应对措施 | 第50-58页 |
| ·相关理论 | 第50-52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50-51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51-52页 |
| ·低碳建筑的外部性特征及市场失灵现象 | 第52-54页 |
| ·低碳建筑外部性特征 | 第52页 |
| ·低碳建筑产品的正外部性危害 | 第52-53页 |
| ·低碳建筑消费的正外部性危害 | 第53-54页 |
| ·建立低碳建筑能效标示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54-55页 |
| ·建筑能效标识的作用 | 第54-55页 |
| ·借鉴国外先进实践成果 | 第55页 |
| ·强化政府参与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 第55-58页 |
| ·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在低碳建筑产品中的运用 | 第55-57页 |
| ·加大政府在低碳建筑市场体系中的参与度 | 第57-58页 |
| 6 推动我国低碳建筑市场体系长远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58-66页 |
| ·完善政府职能,规范与监管并重 | 第59-60页 |
| ·健全法律体系 | 第59页 |
| ·规范行业发展 | 第59页 |
| ·加强监督与服务 | 第59页 |
| ·推动技术创新 | 第59-60页 |
|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做到因地制宜 | 第60-62页 |
| ·借鉴世界先进评价体系 | 第60-61页 |
| ·优化国内评价体系 | 第61页 |
| ·已有成果基础上可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 ·实行经济激励,发挥市场作用 | 第62-63页 |
| ·建立专项资金 | 第62页 |
| ·税收优惠 | 第62-63页 |
| ·贷款优惠 | 第63页 |
| ·财政补贴 | 第63页 |
| ·拓宽融资渠道 | 第63页 |
| ·加大宣传教育,培养低碳意识 | 第63-66页 |
|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 第64页 |
| ·加强示范工程建设 | 第64页 |
| ·提倡低碳消费 | 第64-6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发展低碳建筑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新思路 | 第66页 |
| ·市场的手段是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最优途径 | 第66页 |
| ·认清低碳建筑市场体系内部结构是研究基石 | 第66-67页 |
| ·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是关键环节 | 第67页 |
| ·综合运用各类手段是发展我国低碳建筑市场体系的有效对策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