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天成煤矿岳城水库下采煤安全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区现状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 第18-28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3 地层分布 | 第19-23页 |
2.3.1 奥陶系(O) | 第20页 |
2.3.2 石炭系(C) | 第20页 |
2.3.3 二叠系(P) | 第20-21页 |
2.3.4 新生界 (Kz) | 第21-23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23-28页 |
2.5.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3-25页 |
2.5.2 地表水体 | 第25-26页 |
2.5.3 地下含水层 | 第26-28页 |
第3章 煤矿工程概况 | 第28-31页 |
3.1 煤矿简介 | 第28页 |
3.2 井田范围 | 第28-29页 |
3.3 开采煤层 | 第29-30页 |
3.4 开采工艺 | 第30-31页 |
第4章 地表移动范围研究 | 第31-58页 |
4.1 基本概念 | 第31-34页 |
4.1.1 地表下沉概念 | 第31-33页 |
4.1.2 开采规模概念 | 第33-34页 |
4.1.3 地表移动参数 | 第34页 |
4.2 峰峰矿区地表移动参数研究 | 第34-41页 |
4.2.1 下沉系数 | 第36-37页 |
4.2.2 主要影响角正切 | 第37-39页 |
4.2.3 开采影响传播角 | 第39-40页 |
4.2.4 水平移动系数 | 第40-41页 |
4.3 天成煤矿地表移动经验法计算 | 第41-49页 |
4.3.1 常用方法简介 | 第41-42页 |
4.3.2 概率积分法原理 | 第42-44页 |
4.3.3 天成煤矿地表移动参数 | 第44-46页 |
4.3.4 天成煤矿地表移动计算 | 第46-49页 |
4.4 天成煤矿地表移动数值法计算 | 第49-58页 |
4.4.1 建模过程 | 第50-52页 |
4.4.2 模型计算 | 第52-55页 |
4.4.3 地表移动计算规律 | 第55-58页 |
第5章 水库渗漏危险性研究 | 第58-83页 |
5.1 水库渗漏概述 | 第58页 |
5.2 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特征 | 第58-66页 |
5.2.1 冒落带概述 | 第59-60页 |
5.2.2 裂隙带概述 | 第60-62页 |
5.2.3 弯曲带概述 | 第62-64页 |
5.2.4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5.3 峰峰矿区导水裂隙带研究 | 第66-72页 |
5.3.1 钻孔观测 | 第66-70页 |
5.3.2 《三下规程》经验公式计算 | 第70页 |
5.3.3 水质分析法 | 第70-72页 |
5.4 天成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传统方法计算 | 第72-73页 |
5.4.1 《三下规程》经验公式 | 第72页 |
5.4.2 经验倍数法 | 第72-73页 |
5.4.3 工程类比法 | 第73页 |
5.5 天成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数值法计算 | 第73-79页 |
5.5.1 计算依据 | 第73页 |
5.5.2 模型计算 | 第73-79页 |
5.6 天成煤矿防水安全煤岩柱留设研究 | 第79-83页 |
5.6.1 导水裂隙带确定 | 第80页 |
5.6.2 防水安全煤岩柱 | 第80-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建议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