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探骊吟社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4页
    0.1 研究价值及现状第11-12页
    0.2 研究难点与本文研究的重点第12-14页
1 探骊吟社的创立第14-35页
    1.1 探骊吟社的形成第14-22页
        1.1.1 晚清的时代背景第14-16页
        1.1.2 同时期的结社状况第16-17页
        1.1.3 探骊吟社的结社宗旨第17-22页
    1.2 探骊吟社的成员组成第22-32页
    1.3 探骊吟社总集的版本第32-35页
2 探骊吟社的群体互动第35-50页
    2.1 唱和迭起第35-38页
        2.1.1 乙丑(1865)重九时术堂集第35-36页
        2.1.2 戊辰(1868)陶然亭饯秋第36-37页
        2.1.3 己巳(1869)秋陶然亭集第37页
        2.1.4 癸酉(1873)初冬西郊饯秋第37-38页
    2.2 唱和形式第38-44页
        2.2.1 分题第38-39页
        2.2.2 联句第39-42页
        2.2.3 和韵第42-44页
        2.2.4 分韵第44页
    2.3 互动特征第44-50页
        2.3.1 分散性第44-48页
        2.3.2 流动性第48-50页
3 探骊吟社的集体群像第50-66页
    3.1 忧国忧民的忠臣义士第50-54页
        3.1.1 壮志难酬的失路英雄第50-53页
        3.1.2 悲悯天下的“老杜”第53-54页
    3.2 软弱又不失劲节的落拓文士第54-60页
        3.2.1 湖海飘泊的羁旅客子第55-56页
        3.2.2 软弱委顿的“措大”第56-58页
        3.2.3 浊世中的一股“清流”第58-60页
    3.3 寻找精神家园的失意之士第60-66页
        3.3.1 进与退的彷徨者第60-61页
        3.3.2 借酒消愁的伤心人第61-63页
        3.3.3 寄情山水田园的隐士第63-66页
4 探骊吟社的艺术追求第66-80页
    4.1 探骊吟社的诗学特色第66-75页
        4.1.1 合乎风人之旨第66-69页
        4.1.2 尚真情,不务繁采第69-70页
        4.1.3 温柔敦厚第70-73页
        4.1.4 摹拟之上的创新第73-75页
    4.2 探骊吟社的美学风格第75-80页
        4.2.1 以悲冷为美第75-77页
        4.2.2 以展现日常生活为美第77-80页
结束语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86页
致谢第86-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优选论理论框架下试分析粤语英语学习者英语陈述句语调习得情况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回指的汉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