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6-8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6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2 衬字的内涵 | 第8-12页 |
| 2.1 衬字的定义与来源 | 第8-9页 |
| 2.2 衬字的分辨标准 | 第9-12页 |
| 3 《西厢记》词语类衬字的类别 | 第12-30页 |
| 3.1 实词类衬字 | 第12-24页 |
| 3.2 虚词类衬字 | 第24-28页 |
| 3.3 儿化音衬字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4 《西厢记》短语类衬字的结构特征 | 第30-41页 |
| 4.1 主谓结构 | 第30-33页 |
| 4.2 述宾结构 | 第33-35页 |
| 4.3 数量结构 | 第35页 |
| 4.4 同位结构 | 第35-36页 |
| 4.5 偏正结构 | 第36-37页 |
| 4.6 兼语结构 | 第37-38页 |
| 4.7 其它结构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5 《西厢记》衬字的语用功能与效果 | 第41-66页 |
| 5.1 曲牌衬字的使用频率 | 第41-48页 |
| 5.2 衬字的功能类型 | 第48-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8-69页 |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