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城镇更新与城市风貌设计--以云南省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传统小城镇历史发展机遇 | 第15页 |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丰富的西南地域文化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体系 | 第20-21页 |
2 传统小城镇更新与城市风貌设计理论概述 | 第21-43页 |
·传统小城镇更新的基本概念 | 第21-24页 |
·传统小城镇的概念 | 第21-22页 |
·传统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传统小城镇更新的目的 | 第23-24页 |
·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研究 | 第24-30页 |
·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的认知方法 | 第24-25页 |
·城市风貌构成要素分析 | 第25-30页 |
·传统小城镇更新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30-32页 |
·以“开发”为主的传统小城镇更新模式 | 第30-31页 |
·以“改造”为主的传统小城镇更新模式 | 第31页 |
·以“整治”为主的传统小城镇更新模式 | 第31-32页 |
·以“保护”为主的传统小城镇更新模式 | 第32页 |
·我国传统小城镇更新与城市风貌设计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32-43页 |
·传统小城镇在更新进程中获得的机遇 | 第32-34页 |
·传统小城镇在更新进程中积淀的问题 | 第34-38页 |
·传统小城镇城市风貌设计方法概述 | 第38-41页 |
·传统小城镇城市风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 第41-43页 |
3 云南省元江县城风貌特色及其问题分析 | 第43-63页 |
·民族文化特色 | 第43-49页 |
·民族文化特点分析 | 第44-47页 |
·特色民族文化分析 | 第47-49页 |
·地理气候环境特色 | 第49-52页 |
·通道的“中心” | 第49-50页 |
·天然的“暖都” | 第50-51页 |
·丰富的水资源 | 第51-52页 |
·建筑及城镇风貌特色 | 第52-59页 |
·民族特色村寨风貌分析 | 第52-55页 |
·民族特色建筑形式分析 | 第55-59页 |
·元江县城存在的问题 | 第59-63页 |
·区域知名度较低 | 第59页 |
·发展偏离滨江区域 | 第59页 |
·城镇空间形态紊乱 | 第59-60页 |
·传统意象逐渐消逝 | 第60-63页 |
4 云南省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 | 第63-99页 |
·云南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总体构想 | 第63-65页 |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第63页 |
·复兴少数民族文化 | 第63-64页 |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 第64-65页 |
·云南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构思 | 第65-74页 |
·民族文化下的人文生态格局 | 第65-68页 |
·特色气候区域生态滨水空间 | 第68-71页 |
·“二轴,三核,三带”的整体空间结构 | 第71-72页 |
·和谐共存的城镇整体空间 | 第72-74页 |
·云南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要素 | 第74-79页 |
·传统的街巷空间 | 第74-75页 |
·人性化的交通网络 | 第75-76页 |
·民族的建筑风貌 | 第76-78页 |
·生态的滨水景观 | 第78页 |
·多层次的天际线 | 第78-79页 |
·云南元江县城旧城片区城市风貌设计手法 | 第79-99页 |
·以传统街巷模式为依托的街道布局 | 第79-82页 |
·体现传统城镇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 第82-86页 |
·以传统民族建筑为原型的建筑形式 | 第86-90页 |
·营造生态环境再生的景观绿地系统 | 第90-94页 |
·以生态防洪为目的的护岸整体设计 | 第94-99页 |
5 西南地区传统小城镇更新与城市风貌设计探索 | 第99-117页 |
·延续传统风貌的小城镇更新方法研究 | 第99-105页 |
·城镇传统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扬 | 第99-102页 |
·城镇重要空间节点历史感的延续 | 第102-103页 |
·城镇中历史文化要素的系统整合 | 第103-104页 |
·城镇中传统建筑及环境风貌再现 | 第104-105页 |
·适应地理气候的小城镇更新方法研究 | 第105-113页 |
·城镇总体布局模式 | 第105-107页 |
·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 第107-110页 |
·建筑单体设计方法 | 第110-113页 |
·满足城镇发展的小城镇更新方法研究 | 第113-117页 |
·传统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形成 | 第113-114页 |
·传统小城镇发展“前景”的确立 | 第114页 |
·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114-117页 |
6 结语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