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5页 |
1 绪论 | 第15-3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山地城市风貌 | 第21-24页 |
·城市空间 | 第24-25页 |
·城市风貌宏观层次 | 第25-26页 |
·重庆主城区滨江地段 | 第2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创新点 | 第27-28页 |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8-33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框架 | 第29-33页 |
2 山地城市宏观风貌基础研究——以重庆为例 | 第33-57页 |
·山地城市风貌现阶段基础研究 | 第33-40页 |
·关于山地城市的研究 | 第33-36页 |
·国内外关于山地城市风貌的研究 | 第36-39页 |
·本文研究重庆滨江城市风貌的侧重点 | 第39-40页 |
·影响重庆滨江城市风貌的环境因素 | 第40-45页 |
·地貌因素对重庆滨江地段的影响 | 第40-43页 |
·气候因素对重庆滨江地段的影响 | 第43-44页 |
·行为因素对重庆整体风貌的影响 | 第44-45页 |
·重庆城市宏观风貌研究 | 第45-52页 |
·城市认知层次研究 | 第45-47页 |
·城市风貌认知层次的地域性 | 第47-48页 |
·城市层次分类方法——以重庆为例 | 第48-50页 |
·宏观层次的基本特点 | 第50-52页 |
·重庆宏观层次的基本内涵 | 第52-54页 |
·重庆城市风貌宏观层次的定义 | 第52页 |
·重庆城市风貌宏观层次的代表地段——滨江地段 | 第52-53页 |
·以控制方式为主的重庆城市滨江地段城市风貌研究 | 第53-54页 |
·控制重庆滨江地段宏观风貌的意义 | 第54-55页 |
·通过分层认知加强对城市风貌的控制 | 第54页 |
·通过宏观层次尺度级实现对城市地域风貌的控制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3 山地城市宏观风貌理论工具借鉴 | 第57-67页 |
·建筑类型学——思想基础 | 第57-61页 |
·建筑类型学概念研究 | 第57-58页 |
·建筑类型学基础研究 | 第58页 |
·建筑类型学应用 | 第58-59页 |
·运用建筑类型学研究山地城市风貌的可行性 | 第59-61页 |
·分形几何学——量化基础 | 第61-63页 |
·分形几何学研究基础 | 第61-62页 |
·分形几何学研究山地城市风貌的可行性 | 第62-63页 |
·视觉密度的分析方法——分类基础 | 第63-65页 |
·山地城市风貌认知方法研究 | 第63-64页 |
·适合山地城市风貌宏观层次的认知方式——视觉密度法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重庆滨江地段宏观风貌建构 | 第67-75页 |
·重庆宏观层次的控制内容 | 第67-68页 |
·重庆滨江地段城市风貌的序列性地域特征 | 第67页 |
·重庆山地城市风貌宏观的特点——连续性、二维性 | 第67-68页 |
·宏观层次的控制内容——连续性 | 第68-72页 |
·连续性与城市节奏 | 第68-69页 |
·连续性内涵 | 第69页 |
·节奏感体现的空间基本形态 | 第69-70页 |
·视觉节奏感空间形态的表现形式 | 第70-71页 |
·景观片段 | 第71-72页 |
·宏观层次的控制内容——二维性 | 第72-73页 |
·二维性的特点 | 第72-73页 |
·二维性的产生原因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重庆滨江地段城市节奏控制 | 第75-93页 |
·宏观层次城市节奏控制目标 | 第75-76页 |
·体现重庆滨江地段序列关系 | 第75页 |
·体现和谐统一且灵活多变的滨江城市界面 | 第75-76页 |
·宏观层次城市节奏控制内容 | 第76-80页 |
·重复性控制 | 第76-79页 |
·渐变性控制 | 第79页 |
·周期性控制 | 第79-80页 |
·宏观层次城市节奏控制原则 | 第80-83页 |
·保持整体节奏原则 | 第80-82页 |
·符合城市功能原则 | 第82页 |
·注重节点控制原则 | 第82-83页 |
·宏观层次城市节奏控制策略 | 第83-91页 |
·山地城市风貌宏观层次节奏控制基本思路 | 第83页 |
·城市界面类型控制——数量控制 | 第83页 |
·建筑控制——密度控制 | 第83-85页 |
·滨江节点控制——整合控制 | 第85-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重庆滨江地段城市片段控制 | 第93-119页 |
·宏观层次城市片段控制内容 | 第93-109页 |
·控制地段确认方法 | 第93-95页 |
·模式控制——认知 | 第95-99页 |
·维数控制——规律 | 第99-105页 |
·要点控制——方向 | 第105-109页 |
·宏观层次城市片段控制原则 | 第109-111页 |
·性量结合原则 | 第109-110页 |
·综合处理原则 | 第110页 |
·量化辅助原则 | 第110-111页 |
·宏观城市片段控制程序 | 第111-118页 |
·山地城市风貌控制程序的基本思路 | 第111页 |
·控制程序的基本构架 | 第111-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以朝天门——石门大桥嘉陵江南岸段为例研究城市滨江地段控制 | 第119-129页 |
·地段现状 | 第119-121页 |
·地段简介 | 第119页 |
·地段调研 | 第119-121页 |
·朝天门——石门大桥段城市节奏控制 | 第121-124页 |
·重复控制 | 第121-123页 |
·渐变控制 | 第123页 |
·周期控制 | 第123-124页 |
·朝天门——石门大桥段城市片段控制 | 第124-129页 |
·模式控制 | 第124-126页 |
·维数控制 | 第126-127页 |
·要点控制 | 第127-129页 |
8 结语 | 第129-131页 |
·研究成果与总结 | 第129页 |
·本文不足与后续展望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5-136页 |
B. 作者在论文写作期间对相关研究内容整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