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人才工作满意度与需求特征及其政府保障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1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2.1.1 企业人才分类及界定第11页
        2.1.2 工作满意度第11-12页
        2.1.3 员工离区倾向第12页
        2.1.4 员工需求第12-13页
    2.2 需求理论第13页
        2.2.1 需求概念第13页
        2.2.2 需求理论第13页
    2.3 国内员工需求与满意度研究现状第13-15页
        2.3.1 经营管理人才需求与满意度研究第13-14页
        2.3.2 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与满意度研究第14-15页
        2.3.3 技能人才需求与满意度研究第15页
    2.4 企业人才流失及对策研究第15-17页
    2.5 国外企业人才需求与满意度研究现状第17-19页
3 研究设计第19-22页
    3.1 研究目的第19页
    3.2 研究思路第19页
    3.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3.4 研究对象第20页
    3.5 研究流程及方法第20-21页
        3.5.1 研究流程第20页
        3.5.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3.6 研究工具第21页
    3.7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第21-22页
        3.7.1 研究重难点第21页
        3.7.2 研究创新之处第21-22页
4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需求及满意度实证研究第22-42页
    4.1 研究对象第22页
    4.2 研究目的第22页
    4.3 研究工具第22页
    4.4 研究样本与数据处理第22-23页
        4.4.1 样本情况第22-23页
        4.4.2 数据处理方式第23页
    4.5 两江新区企业人才工作满意度结构及特点研究第23-34页
        4.5.1 人才工作满意度结构第24-27页
        4.5.2 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满意度现状第27-30页
        4.5.3 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满意度差异分析第30-32页
        4.5.4 不同企业人才群体工作满意度分析第32-34页
    4.6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研究第34-38页
        4.6.1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总体需求特征分析第34-37页
        4.6.2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需求差异特征分析第37-38页
    4.7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人才需求、综合满意度与离区倾向的关系第38-39页
        4.7.1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人才综合满意度与离区倾向的关系第38-39页
        4.7.2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人才需求与离区倾向的关系第39页
    4.8 本章小结第39-42页
5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5.1 两江新区基础设施与环境有待改善,相关配套措需进一步完善第42页
    5.2 三类人才工作满意度低,人才管理工作水平亟需提升第42页
    5.3 企业人才的合理需求仍未得到较好的满足,难以调动企业人才工作积极性第42-43页
    5.4 企业人才离区倾向较为明显,人才稳定与引进问题成为需要攻克的难关第43-44页
6 重庆市两江新区企业三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政府保障对策研究第44-48页
    6.1 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人才综合满意度第44-45页
        6.1.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第44页
        6.1.2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第44-45页
        6.1.3 技能人才队伍第45页
    6.2 服务保障:创新公共服务理念及方式,完善人才管理工作机制第45-46页
        6.2.1 完善公共服务第45页
        6.2.2 构建企业人才成长激励工程第45-46页
        6.2.3 加强关爱、以情感留人第46页
    6.3 不断提供充分的组织支持,全面推进两江新区企业人才工作第46-48页
        6.3.1 组织支持第46-47页
        6.3.2 资金支持第47页
        6.3.3 政策支持第47页
        6.3.4 宣传支持第47-4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7.1 结论与启示第48-49页
        7.1.1 主要结论第48页
        7.1.2 研究启示第48-49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49-50页
        7.2.1 研究不足第49页
        7.2.2 研究展望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56页
    A 调查问卷第53-56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6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碎裂QRS波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关系探讨
下一篇:高温熔融碳酸盐—氢氧化物电化学转化制合成气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