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骆驼论文

V2R和AQPs在双峰驼肾脏的表达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缩略词表第10-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8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3页
        1.1.1 双峰驼的系统分类及进化史第15-16页
        1.1.2 双峰驼耐干渴特性第16-17页
        1.1.3 双峰驼基因组学及加速进化基因第17-23页
    1.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3 抗利尿激素及其V2型受体第24-30页
        1.3.1 抗利尿激素第24-26页
        1.3.2 抗利尿激素V2型受体第26-30页
    1.4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第30-38页
        1.4.1 Aquaporin 2 (AQP2)第32-35页
        1.4.2 Aquaporin 3 (AQP3)第35-36页
        1.4.3 Aquaporin 4 (AQP4)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8页
第二章 双峰驼肾脏形态学与组织学特征第48-6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2.1.1 动物第49页
        2.1.2 取材与固定第49页
        2.1.3 大体解剖第49页
        2.1.4 肾脏结构指数的测定第49-50页
        2.1.5 切片制作第50页
        2.1.6 组织学染色与观察第50页
        2.1.7 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第50-51页
        2.1.8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第51页
    2.2 结果第51-54页
        2.2.1 肾脏大体形态及其特征第51-52页
        2.2.2 肾脏结构指数第52页
        2.2.3 肾脏组织学观察第52-53页
        2.2.4 肾脏皮质浅-中层扫描电镜观察第53页
        2.2.5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第53-54页
    2.3 讨论第54-57页
    附图第57-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第三章 AVP及其受体V2R和AQPs在双峰驼下丘脑和肾脏的蛋白表达水平第63-8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3.1.1 材料准备第64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64页
        3.1.3 主要试剂第64-65页
        3.1.4 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第65页
        3.1.5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第65页
    3.2 结果第65-67页
        3.2.1 AQP2蛋白在肾脏集合管的表达第65页
        3.2.2 AQP3蛋白在肾脏集合管的表达第65-66页
        3.2.3 AQP4蛋白在肾脏集合管的表达第66页
        3.2.4 V2R蛋白在肾脏的表达第66页
        3.2.5 AVP蛋白在下丘脑的表达第66-67页
    3.3 讨论第67-70页
    附图第70-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四章 V2R和AQPs在双峰驼肾脏的转录水平第82-9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4.1.1 材料准备第82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82-83页
        4.1.3 主要试剂第83页
        4.1.4 QRT-PCR实验第83-86页
        4.1.5 数据统计分析第86页
    4.2 结果第86-91页
        4.2.1 肾脏(皮质、外髓质和内髓质)组织总RNA的提取第86-87页
        4.2.2 AQP2 mRNA在肾脏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第87-88页
        4.2.3 AQP3 mRNA在肾脏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第88-89页
        4.2.4 AQP4 mRNA在肾脏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第89-90页
        4.2.5 V2R mRNA在肾脏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第90-91页
    4.3 讨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第五章 双峰驼V2R和AQPs生物信息学特征第95-10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6页
        5.1.1 材料第96页
        5.1.2 方法第96页
    5.2 结果第96-99页
        5.2.1 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第96-97页
        5.2.2 三级结构预测第97页
        5.2.3 蛋白质疏水/亲水性分析第97页
        5.2.4 蛋白质跨膜结构分析第97-99页
        5.2.5 氨基酸序列潜在磷酸化位点分析第99页
    5.3 讨论第99-102页
    附图第102-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2页
    6.1 结论第109-111页
    6.2 展望第111-112页
作者简历第112-113页
在学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第113-11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拱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的数值补充分析
下一篇:中国英语学习者抱怨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