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3-15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3-14页 |
·主要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关于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地区间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 | 第15页 |
·关于行业间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产业能级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关于能级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关于产业能级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 第18-23页 |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研究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能级的界定和评价方法 | 第23-35页 |
·产业能级的界定 | 第23-25页 |
·产业能级的基本内涵 | 第23页 |
·产业能级的主要特性 | 第23-24页 |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能级的界定 | 第24-25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5-28页 |
·评价方法概述 | 第25-2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6-28页 |
·关于评价方法的进一步说明 | 第28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8-35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8-3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3页 |
·指标值的测算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能级的区际比较分析 | 第35-40页 |
·产业能级的总体比较 | 第35-37页 |
·指标值的测算 | 第35-36页 |
·产业能级比较 | 第36-37页 |
·产业能级的结构性指标比较 | 第37-39页 |
·经济功能指标比较 | 第37-38页 |
·社会功能指标比较 | 第38页 |
·联动功能指标比较 | 第38页 |
·创新功能指标比较 | 第38-39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相关省份产业能级差异的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需求因素 | 第39页 |
·供给因素 | 第39页 |
·政策因素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产业能级的比较分析 | 第40-48页 |
·各内部行业产业能级的总体比较 | 第40-44页 |
·指标值的测算 | 第40-41页 |
·产业能级比较 | 第41-44页 |
·各内部行业产业能级的结构性指标比较 | 第44-46页 |
·经济功能指标比较 | 第44页 |
·社会功能指标比较 | 第44-45页 |
·联动功能指标比较 | 第45-46页 |
·创新功能指标比较 | 第46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产业能级差异的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发展阶段的差异 | 第47页 |
·服务需求的差异 | 第47页 |
·技术水平的差异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提升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能级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政府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应当的角色 | 第48页 |
·维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 | 第48页 |
·纠正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 | 第48页 |
·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 | 第48页 |
·政府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政策 | 第48-51页 |
·坚持规划引领 | 第48-49页 |
·增加财政投入 | 第49页 |
·实行税收优惠 | 第49-50页 |
·强化金融支持 | 第50页 |
·优化土地政策 | 第50页 |
·实施人才战略 | 第50-51页 |
·针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发展的建议 | 第51-54页 |
·批发零售业 | 第51页 |
·金融业 | 第51-52页 |
·房地产业 | 第52页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第52页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第52-53页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第53页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