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1.1.1 “双师型”教师内涵不统一,评价缺乏科学性 | 第9-10页 |
1.1.2 “双师型”教师认定体系不健全,评价缺乏系统性 | 第10页 |
1.1.3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缺乏针对性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概述 | 第14-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高职院校 | 第14页 |
2.1.2 “双师型”教师 | 第14页 |
2.1.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 | 第14-15页 |
2.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2.2.1 能级理论 | 第15页 |
2.2.2 激励强化理论 | 第15-16页 |
2.2.3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2.4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2.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的原则 | 第17-19页 |
2.3.1 导向性原则 | 第17页 |
2.3.2 客观性原则 | 第17页 |
2.3.3 主体性原则 | 第17页 |
2.3.4 激励性原则 | 第17-18页 |
2.3.5 动态管理原则 | 第18-19页 |
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调查问题与分析 | 第19-26页 |
3.1 “双师型”教师评价调查问题分析 | 第19-22页 |
3.1.1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认识的调查 | 第19-20页 |
3.1.2 “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及评价主体调查 | 第20-21页 |
3.1.3 对于评价激励作用的相关调查 | 第21-22页 |
3.2 “双师型”教师评价调查问题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3.2.1 “双师型”教师资格鉴定标准模糊 | 第22-23页 |
3.2.2 “双师型”教师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23-24页 |
3.2.3 “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本身不合理 | 第24-25页 |
3.2.4 “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的缺位 | 第25-26页 |
4 “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改进策略 | 第26-33页 |
4.1 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4.1.1 “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点 | 第26页 |
4.1.2 “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28页 |
4.2 “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设计 | 第28-33页 |
4.2.1 完善教学督导,建立动态的认定制度 | 第28-29页 |
4.2.2 注重实践能力评价,建立发展性评价导向制度 | 第29-30页 |
4.2.3 以提升待遇为手段,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 | 第30-31页 |
4.2.4 试行高职院校师资职称“单独评审制” | 第31-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