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草木樨属植物形态学和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1 草木樨概况及开发利用第11-12页
        1.1.1 草木樨概况第11页
        1.1.2 草木樨开发利用第11-12页
    1.2 种群形态学多样性第12-13页
        1.2.1 草类植物种子形态学研究第12-13页
    1.3 植物基因组简介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第13-16页
        1.3.1 植物基因组简介第13-15页
        1.3.2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分子系统学的发展趋势第15-16页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草木樨属种子形态及植株农艺学性状分析第17-27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7-19页
        2.1.1 实验材料第17-19页
        2.1.2 实验方法第19页
        2.1.3 数据处理第1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9-25页
        2.2.1 草木樨种子形态多样性第19-23页
        2.2.2 草木樨属种群农艺性状多样性第23-25页
    2.3 讨论第25-27页
第三章 草木樨属18个种的系统进化研究第27-3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27-28页
        3.1.1 样品采集第27页
        3.1.2 DNA提取、扩增以及测序第27-28页
        3.1.3 系统发育分析第2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8-37页
        3.2.1 DNA序列比对多样性第29页
        3.2.2 基于rbcL序列的豆科系统进化分析第29-31页
        3.2.3 基于3-cpDNA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1-33页
        3.2.4 基于nrDNA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3-35页
        3.2.5 基于4个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5-37页
    3.3 讨论第37-39页
        3.3.1 不同DNA序列的进化树的差异第37-38页
        3.3.2 基于花色、核型和系统进化研究的草木樨种间关系第38-39页
第四章 基于ITS和trnL-trnF序列的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9-5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4.1.1 材料第39-42页
        4.1.2 DNA提取、扩增以及测序第42-43页
        4.1.3 数据处理第43页
    4.2 结果第43-49页
        4.2.1 DNA序列的比对和多样性分析第43-45页
        4.2.2 单倍型间的系统学关系第45-47页
        4.2.3 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第47页
        4.2.4 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分子多样性第47-49页
    4.3 讨论第49-50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动覆岩变形的分布式光纤检测与表征模拟试验研究
下一篇:神东矿区井下采空区水库水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