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4页 |
2.1.1 工程保证担保中的保证人 | 第17-18页 |
2.1.2 保证人保护制度总结 | 第18-19页 |
2.1.3 保证人权利保护理念 | 第19-21页 |
2.1.4 保证人保护完善建议 | 第21-23页 |
2.1.5 保证人风险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第3章 保证人风险分析 | 第26-37页 |
3.1 保证人风险辨识依据 | 第26-28页 |
3.2 保证人风险分析过程 | 第28-31页 |
3.2.1 第一步:保证人风险文献综述 | 第28页 |
3.2.2 第二步:保证法律关系自身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3.2.3 第三步:从中美现有法律文本反推风险 | 第29页 |
3.2.4 第四步:参加工程保证担保行业专家研讨 | 第29页 |
3.2.5 第五步:结合相关保证担保纠纷案例分析 | 第29-30页 |
3.2.6 第六步:借鉴保险领域法律保险人风险控制措施 | 第30页 |
3.2.7 第七步:专家学术会议汇报研讨修正 | 第30-31页 |
3.3 保证人风险状况列举 | 第31-37页 |
3.3.1 来自债权人的风险(RC) | 第31-33页 |
3.3.2 来自债务人的风险(RD) | 第33-34页 |
3.3.3 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风险(RS) | 第34-35页 |
3.3.4 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RG) | 第35-37页 |
第4章 我国保证人风险的法律控制措施 | 第37-48页 |
4.1 来自债权人风险(RC)的法律控制措施 | 第37-40页 |
4.1.1 主合同条件未成就的索赔风险(RC1) | 第37-38页 |
4.1.2 保证合同条件未成就索赔风险(RC2) | 第38页 |
4.1.3 债权人隐瞒影响债务人偿债能力的重要信息风险(RC3) | 第38-39页 |
4.1.4 债权人增加保证责任的行为风险(RC4) | 第39-40页 |
4.1.5 主合同重要变更风险(RC5) | 第40页 |
4.1.6 债权人欺诈或与债务人恶意串通风险(RC6) | 第40页 |
4.2 来自债务人风险(RD)的法律控制措施 | 第40-43页 |
4.2.1 债务人投机或破产风险(RD1) | 第41页 |
4.2.2 保证人追偿权行使瑕疵风险(RD2) | 第41-42页 |
4.2.3 债务人预先履行不能风险(RD3) | 第42页 |
4.2.4 债务人重大变化风险(RD4) | 第42-43页 |
4.2.5 债务人欠缴保费风险(RD5) | 第43页 |
4.3 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风险(RS)的法律控制措施 | 第43-45页 |
4.3.1 反担保不符合法定程序风险(RS1) | 第44页 |
4.3.2 反担保人违约或预先违约(RS2) | 第44页 |
4.3.3 共同保证人拒绝赔偿(RS3) | 第44-45页 |
4.4 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RG)的法律控制措施 | 第45-46页 |
4.5 我国保证人风险法律控制情况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中美保证人权利法律保护措施对比 | 第48-77页 |
5.1 美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法律措施概况 | 第48-50页 |
5.1.1 美国担保法律体系 | 第48-49页 |
5.1.2 美国保证担保的类型 | 第49-50页 |
5.1.3 美国保证人的类型 | 第50页 |
5.2 来自债权人风险的法律控制措施 | 第50-60页 |
5.2.1 RC2:承认并确保保证人第二性 | 第50-52页 |
5.2.2 RC3:债权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52-54页 |
5.2.3 RC4:债权人的注意义务 | 第54-57页 |
5.2.4 RC4&RC5:赋予保证人多项抗辩权 | 第57-60页 |
5.3 来自债务人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60-70页 |
5.3.1 RD1:合同与法律措施相结合的追偿权 | 第60页 |
5.3.2 RD2保证人超额赔偿与保证期间的规定 | 第60-62页 |
5.3.3 RD3&RD4保证人事前救济措施 | 第62-70页 |
5.4 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70-75页 |
5.4.1 RS1:反担保的扩大解释 | 第70-71页 |
5.4.2 RS2:扩大补偿范围 | 第71-72页 |
5.4.3 RS3:代位权与风险分担原则的竞合 | 第72-75页 |
5.5 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75-77页 |
第6章 中美保证人权利合同保护措施对比 | 第77-85页 |
6.1 针对来自赔偿义务人风险的合同保护措施 | 第77-82页 |
6.1.1 美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合同措施 | 第77-81页 |
6.1.2 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合同措施 | 第81-82页 |
6.2 针对来自债权人风险的合同保护措施 | 第82页 |
6.3 针对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风险的合同保护措施 | 第82-83页 |
6.4 中美保证人合同保护措施比较 | 第83-85页 |
第7章 可借鉴性分析与对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的完善 | 第85-111页 |
7.1 中美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对比图表 | 第85-89页 |
7.2 移植理论与环境分析 | 第89-91页 |
7.2.1 法律移植外在因素理论 | 第89页 |
7.2.2 法律移植成本收益理论 | 第89-90页 |
7.2.3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环境 | 第90-91页 |
7.3 基于假设案例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91-105页 |
7.3.1 业主注意义务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91-95页 |
7.3.2 确保保证人第二性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95-98页 |
7.3.3 事前救济措施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98-101页 |
7.3.4 代位权与反担保弱化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101-104页 |
7.3.5 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7.4 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完善建议 | 第105-111页 |
7.4.1 逐步塑造良性的移植环境 | 第106页 |
7.4.2 将保证关系与原因关系相结合 | 第106-107页 |
7.4.3 全面规定债权人的注意义务 | 第107-108页 |
7.4.4 以多种措施达成预防性禁令和卸责权的效果 | 第108-109页 |
7.4.5 规定保证人的代位权 | 第109页 |
7.4.6 推广运用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 | 第109-111页 |
第8章 结语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附录A 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试行) | 第126-130页 |
附录B 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0-132页 |
附录C 主要涉及案例 | 第132-13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