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5-18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7-18页 |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第18-22页 |
1.3.1 LiMnPO_4的结构与充放电机制 | 第19-21页 |
1.3.2 LiMnPO_4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4 LiMnPO_4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22-24页 |
1.4.1 碳包覆 | 第23页 |
1.4.2 掺杂改性 | 第23-24页 |
1.4.3 降低颗粒尺寸 | 第24页 |
1.5 离子液体与液晶简介 | 第24-26页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主要药品 | 第27-28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1 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 | 第28页 |
2.2.2 材料表征所需的主要设备 | 第28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8-30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8-29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FESEM) | 第29页 |
2.3.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FETEM) | 第29-30页 |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 第30页 |
2.4 样品的电池组装 | 第30-31页 |
2.4.1 正极片的制作 | 第30-31页 |
2.4.2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 第31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2.5.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1页 |
2.5.2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LiMnPO_4的离子热法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32-39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离子热法制备LiMnPO_4 | 第33-34页 |
3.2.1 LiMnPO_4前驱体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LiMnPO_4样品的煅烧 | 第33页 |
3.2.3 离子液体的回收 | 第33页 |
3.2.4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3.3.1 XRD分析 | 第34-35页 |
3.3.2 FESEM 结果 | 第35页 |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LiMn_(0.95)Fe_(0.05)PO_4/C的离子热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材料制备 | 第40页 |
4.2.1 LiMn_(0.95)Fe_(0.05)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4.2.2 LiMn_(0.95)Fe_(0.05)PO_4/C正极材料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4.3.1 XRD与ICP分析 | 第40-43页 |
4.3.2 FESEM分析 | 第43-44页 |
4.3.3 FETEM分析 | 第44-45页 |
4.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5-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PO_4的液晶辅助合成 | 第51-62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LiMnPO_4的液晶辅助合成 | 第51-52页 |
5.2.1 材料的制备 | 第51-52页 |
5.2.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52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5.3.1 前驱体XRD分析 | 第52-53页 |
5.3.2 覆碳热处理后的XRD分析 | 第53-54页 |
5.3.3 FESEM分析 | 第54-55页 |
5.3.4 颗粒生长机理 | 第55-56页 |
5.3.5 FETEM分析 | 第56-57页 |
5.3.6 电化学性能 | 第57-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