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4-20页
        1.1.1 时代背景第14-16页
        1.1.2 地域背景第16-20页
        1.1.3 选题意义第20页
    1.2 研究的态度及方法第20-24页
        1.2.1 研究的态度第20-22页
        1.2.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3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4-28页
        1.3.1 “乡村、村庄、乡”概念的解析第24-25页
        1.3.2 “规划体系”概念的认知第25-28页
    1.4 研究的内容及结构第28-30页
        1.4.1 研究的内容安排第28-29页
        1.4.2 研究框架第29-30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0-63页
    2.1 国外村庄建设与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第30-45页
        2.1.1 国外村庄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第30-35页
        2.1.2 国外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第35-38页
        2.1.3 国外村庄规划与村庄建设的实证研究第38-45页
    2.2 国内村庄建设与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第45-61页
        2.2.1 国内村庄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第45-55页
        2.2.2 城乡统筹下的村庄规划体系与村庄建设第55-57页
        2.2.3 城乡规划体系改革的实证研究第57-61页
    2.3 文献综述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珠三角村庄建设与规划现状研究第63-98页
    3.1 珠三角村庄建设发展现状研究第63-73页
        3.1.1 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概述第63-64页
        3.1.2 珠三角村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第64-70页
        3.1.3 制约珠三角村庄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第70-73页
    3.2 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现状分析第73-93页
        3.2.1 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第73-76页
        3.2.2 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指引分析第76-92页
        3.2.3 珠三角村庄规划成果分析第92-93页
    3.3 珠三角村庄规划问题与机制分析第93-98页
        3.3.1 编制体系的规划机制问题第93-94页
        3.3.2 编制体系的层级结构问题第94-95页
        3.3.3 编制体系的内容与标准问题第95-97页
        3.3.4 编制体系的实施机制问题第97-98页
第四章 珠三角新时期发展需求的村庄规划第98-122页
    4.1 村庄规划的意义及内涵第98-101页
        4.1.1 村庄规划对现代村庄建设的必要性第98-100页
        4.1.2 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第100-101页
        4.1.3 法规、编制、行政协调的村庄规划体系第101页
    4.2 村庄规划的策略及路径第101-105页
        4.2.1 村庄资源价值化提升的规划目标第101-102页
        4.2.2 与村规民约借鉴转化的规划路径第102-104页
        4.2.3 政企村规划四方联动的规划机制第104-105页
    4.3 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的框架与逻辑第105-116页
        4.3.1 现行法规中村庄编制体系建构的缺失第105-106页
        4.3.2 规划编制体系的框架设想第106-109页
        4.3.3 规划编制体系的逻辑架构第109-111页
        4.3.4 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第111-116页
    4.4 适宜珠三角村庄发展的减量规划第116-122页
        4.4.1 城乡统筹机制下的村庄“减量发展”第116-118页
        4.4.2 规划导引与政策保障共促乡村地区减量增长第118-122页
第五章 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三层次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第122-169页
    5.1 珠三角三层次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的建立第122-125页
        5.1.1 宏观-中观-微观结合的编制体系第122-123页
        5.1.2 珠三角村庄规划的编制体系与方法第123-125页
    5.2 以“县”为单元的宏观层面乡村建设规划第125-132页
        5.2.1 以县(区)为编制单位的必要性第125-126页
        5.2.2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地位与任务第126-129页
        5.2.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第129-132页
    5.3 群落化视角下的中观层面乡村群规划第132-147页
        5.3.1 乡村群发展的概念和意义第133-139页
        5.3.2 乡村群规划的作用与任务第139-140页
        5.3.3 乡村群规划的策略与重点第140-142页
        5.3.4 乡村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第142-147页
    5.4 “三生共融”、“三化递进”的微观层面村庄规划第147-163页
        5.4.1 “三化”递进的村庄规划的思考逻辑第148-149页
        5.4.2 法制化的村庄规划第149-157页
        5.4.3 个性化的村庄规划第157-162页
        5.4.4 自主化的村庄规划第162-163页
    5.5 三层次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的逻辑关系第163-169页
        5.5.1 编制体系与村庄发展的匹配关系第163-165页
        5.5.2 编制体系层级之间的逻辑联系第165-166页
        5.5.3 编制体系规划内容的纵向关联第166-169页
第六章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案列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第169-206页
    6.1 增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背景概况第169-176页
        6.1.1 增城概况第169-171页
        6.1.2 全国试点项目的背景及目的第171页
        6.1.3 增城村庄发展矛盾与相关规划逻辑第171-176页
    6.2 规划方法与内容第176-203页
        6.2.1 现状调查与路径选择第176-180页
        6.2.2 村镇体系第180-184页
        6.2.3 空间管治第184-186页
        6.2.4 产业发展第186-190页
        6.2.5 人口与用地规划第190-197页
        6.2.6 交通与设施统筹规划第197-201页
        6.2.7 乡村风貌整治规划第201-202页
        6.2.8 美丽乡村群建设规划第202-203页
    6.3 规划实施与创新第203-206页
        6.3.1 规划实施第203-204页
        6.3.2 规划创新第204-206页
第七章 以广州市从化区万花园地区为案列的乡村群规划第206-247页
    7.1 从化区万花园地区乡村群规划概况第206-210页
        7.1.1 规划的缘起第206-207页
        7.1.2 整体策略第207-210页
    7.2 规划方法与内容第210-243页
        7.2.1 总体规划层面——对乡村群落化发展的体系构建第210-224页
        7.2.2 专项规划层面——对资源产业的专项设计第224-229页
        7.2.3 导控规划层面——对乡村群发展建设的规划导控第229-238页
        7.2.4 详细规划层面——对关键项目节点的规划设计第238-243页
    7.3 规划实施与创新第243-247页
        7.3.1 规划实施第243-244页
        7.3.2 规划创新第244-247页
第八章 以“法制化”、“个性化”、“自主化”三类型村庄为案列的村庄规划第247-284页
    8.1 法制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第247-258页
        8.1.1 案例介绍第247-250页
        8.1.2 规划实践第250-256页
        8.1.3 法制化小结第256-258页
    8.2 个性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第258-269页
        8.2.1 案例介绍第258-260页
        8.2.2 规划实践第260-268页
        8.2.3 个性化小结第268-269页
    8.3 自主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第269-284页
        8.3.1 案例介绍第270页
        8.3.2 规划实践第270-282页
        8.3.3 自主化小结第282-284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284-287页
    9.1 结论第284-285页
    9.2 讨论第285-287页
参考文献第287-300页
致谢第300-302页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302页

论文共3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
下一篇:miR-1246的靶基因验证及其在高温诱导下对牛肺细胞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