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珲铁路某边坡大直径抗滑桩群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1.1.1 吉图珲客运专线概况 | 第12页 |
| 1.1.2 吉林客运专线边坡治理问题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膨胀土边坡治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边坡加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 1.2.3 边坡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1.3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的提出 | 第16-17页 |
|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延吉K283段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分析 | 第19-24页 |
| 2.1 工程的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2.1.1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2.1.2 地层岩性 | 第19页 |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2.2 边坡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 | 第20-23页 |
| 2.2.1 边坡概况 | 第20页 |
| 2.2.2 边坡变形特征及性质 | 第20-23页 |
| 2.2.3 变形原因分析 | 第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作用机理分析 | 第24-42页 |
| 3.1 抗滑桩的布置形式 | 第24-25页 |
| 3.2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加固边坡的机理分析 | 第25-28页 |
| 3.2.1 承台型结构体系的抗滑机理分析 | 第25-27页 |
| 3.2.2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的间距确定 | 第27-28页 |
| 3.3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结构的内力计算分析 | 第28-40页 |
| 3.3.1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上的作用荷载 | 第28-29页 |
| 3.3.2 单跨Ⅱ型抗滑桩群桩身内力计算 | 第29-33页 |
| 3.3.3 双跨Ⅱ型抗滑桩群桩身内力计算 | 第33-39页 |
| 3.3.4 内力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 3.4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边坡稳定性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42-58页 |
| 4.1 边坡监测概况 | 第42-44页 |
| 4.1.1 监测目的及意义 | 第42页 |
| 4.1.2 监测内容及设备仪器 | 第42-44页 |
| 4.2 边坡监测具体方案 | 第44-47页 |
| 4.2.1 边坡地表位移监测 | 第44-45页 |
| 4.2.2 抗滑桩群内部钢筋应力监测 | 第45-47页 |
| 4.2.3 抗滑桩群桩身变形监测 | 第47页 |
| 4.2.4 边坡深层位移监测 | 第47页 |
| 4.3 边坡监测结果分析 | 第47-57页 |
| 4.3.1 边坡地表位移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4.3.2 抗滑桩群钢筋应力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4.3.3 抗滑桩群桩身位移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 4.3.4 深层位移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54-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加固边坡的数值分析 | 第58-74页 |
| 5.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58-59页 |
| 5.2 边坡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 5.2.1 土体的力学模型 | 第59-60页 |
| 5.2.2 支护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60页 |
| 5.2.3 计算模型尺寸 | 第60-61页 |
| 5.2.4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61页 |
| 5.2.5 模型参数选取 | 第61页 |
| 5.3 自然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1-65页 |
| 5.3.1 坡体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1-62页 |
| 5.3.2 加固前的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 第62-65页 |
| 5.4 支护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65-70页 |
| 5.4.1 加固后的边坡模型的变形特征 | 第65-67页 |
| 5.4.2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的变形特征 | 第67-68页 |
| 5.4.3 大直径组合抗滑桩群的受力特征 | 第68-70页 |
| 5.5 考虑降雨的边坡有限元分析 | 第70-73页 |
| 5.5.1 抗剪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分析 | 第70-71页 |
| 5.5.2 计算工况及相应参数 | 第71页 |
| 5.5.3 降雨对桩顶位移的影响 | 第71-7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