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核素纳米载体的 LS180 细胞水平试验 | 第15-29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2页 |
1.1.1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17-18页 |
1.1.2 实验步骤 | 第18-22页 |
1.1.2.1 冻存细胞的复苏 | 第18页 |
1.1.2.2 LS180细胞计数 | 第18页 |
1.1.2.3 LS180细胞的传代 | 第18-19页 |
1.1.2.4 LS180细胞的冻存 | 第19页 |
1.1.2.5 ~(131)I标记的EGFR靶向性纳米载体 | 第19-20页 |
1.1.2.6 纳米载体在EGFR阳性的LS180细胞系中的靶向性研究 | 第20-21页 |
1.1.2.7 ~(131)I-EGFR-BSA-PCL和~(131)I-BSA-PCL的~(131)I内流实验 | 第21-22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22-27页 |
1.2.1 氯胺T法标记纳米载体并测定标记率 | 第22-23页 |
1.2.2 纳米载体EGFR-BSA-PCL及BSA-PCL的共聚焦分析 | 第23-24页 |
1.2.3 流式细胞仪分析LS180对纳米载体的摄取和胞吞能力 | 第24-25页 |
1.2.4 ~(131)I-EGFR-BSA-PCL和~(131)I-BSA-PCL在LS180细胞中的~(131)I内流实验 | 第25-27页 |
1.3 讨论 | 第27-28页 |
1.3.1 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3.2 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研究LS180细胞对EGFR-BSA-PCL及BSA-PCL的摄取 | 第28页 |
1.3.3 LS180细胞的~(131)I内流实验 | 第28页 |
1.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核素纳米载体的LS180细胞荷瘤裸鼠的动物水平实验 | 第29-48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1-36页 |
2.1.1 材料 | 第31-32页 |
2.1.2 实验步骤 | 第32-36页 |
2.1.2.1 裸鼠品系简介 | 第32-33页 |
2.1.2.2 裸鼠种植瘤模型建立 | 第33页 |
2.1.2.3 裸鼠实验动物分组 | 第33页 |
2.1.2.4 ~(131)I-EGFR-BSA-PCL、~(~(131))I-BSA-PCL及~(131)I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33-34页 |
2.1.2.5 核素纳米载体治疗效果的研究 | 第34页 |
2.1.2.6 核素纳米载体在LS180荷瘤鼠的体内毒性实验研究 | 第34-35页 |
2.1.2.7 SPECT裸鼠全身显像 | 第35-36页 |
2.1.3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2.2 结果 | 第36-44页 |
2.2.1 裸鼠生长曲线的研究 | 第36-37页 |
2.2.2 裸鼠肿瘤体积变化的研究 | 第37-39页 |
2.2.3 ~(131)I-EGFR-BSA-PCL、~(131)I-BSA-PCL及~(131)I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39-41页 |
2.2.4 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41-43页 |
2.2.5 SPECT显像研究 | 第43-44页 |
2.3 讨论 | 第44-47页 |
2.3.1 结肠癌发病率与诊治情况 | 第44-45页 |
2.3.2 ~(131)I-EGFR-BSA-PCL的放射性内治疗效果 | 第45-46页 |
2.3.3 SPECT显像探索~(131)I-EGFR-BSA-PCL治疗效果 | 第46页 |
2.3.4 组织病理学方面探索~(131)I-EGFR-BSA-PCL治疗效果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全文结论 | 第48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8-49页 |
本研究中的不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综述 核素纳米脂质体给药系统在恶性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第55-7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