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铜聚多巴胺薄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1 心血管疾病 | 第14-15页 |
1.1.2 心血管介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 一氧化氮和铜离子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 第19-21页 |
1.2.1 一氧化氮在体内的生理作用 | 第19-20页 |
1.2.2 铜离子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 第20-21页 |
1.3 聚多巴胺薄膜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4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载铜聚多巴胺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载铜聚多巴胺薄膜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载铜聚多巴胺聚合薄膜制备步骤 | 第26-28页 |
2.3 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28-29页 |
2.3.1 椭圆偏振光谱仪膜厚检测 | 第28页 |
2.3.2 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检测 | 第28页 |
2.3.3 表面水接触角的检测 | 第28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8-29页 |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吸收 | 第29页 |
2.3.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2.4.1 椭圆偏光仪膜厚检测 | 第29-30页 |
2.4.2 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检测 | 第30-31页 |
2.4.3 水接触角检测 | 第31-32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 | 第32-34页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 第34-35页 |
2.4.6 X射线衍射分析仪检测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薄膜一氧化氮释放及释放稳定性研究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1. 一氧化氮静态释放 | 第39页 |
3.2.2. 一氧化氮动态释放 | 第39-40页 |
3.2.3. 一氧化氮释放稳定性 | 第4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0-44页 |
3.3.1 一氧化氮静态释放 | 第40-41页 |
3.3.2 一氧化氮动态释放 | 第41-42页 |
3.3.3 一氧化氮释放稳定性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薄膜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47-4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4.3 细胞相容性评价 | 第48-52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3.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 | 第48-49页 |
4.3.3 不同工艺薄膜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 第49页 |
4.3.4 溶液状态铜离子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5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 | 第50页 |
4.3.6 薄膜对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7 薄膜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4.4.1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52-53页 |
4.4.2 内皮细胞 | 第53-56页 |
4.4.3 平滑肌细胞 | 第56-57页 |
4.4.4 巨噬细胞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