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黄土高原雨养冬小麦水氮利用及土壤氨挥发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6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第15-16页
    1.2 雨养农业水分利用第16-19页
        1.2.1 水分来源第16页
        1.2.2 水分归趋第16-17页
        1.2.3 影响因素第17-19页
    1.3 雨养农业氮素利用第19-27页
        1.3.1 氮素来源第19-20页
        1.3.2 氮素归趋第20-23页
        1.3.3 影响因素第23-27页
    1.4 保护性耕作第27-35页
        1.4.1 定义及发展史第28-29页
        1.4.2 常见类型第29-31页
        1.4.3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第31-32页
        1.4.4 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32-33页
        1.4.5 发展趋势第33-35页
    1.5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第35-36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第36-44页
    2.1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36-37页
        2.1.1 研究内容第36-37页
        2.1.2 研究目标第37页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7-39页
        2.2.1 研究方法第37-38页
        2.2.2 技术路线第38-39页
    2.3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第39-44页
        2.3.1 试验地点第39-41页
        2.3.2 试验材料第41页
        2.3.3 试验设计第41-44页
第三章 冬小麦籽粒产量与产量要素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44-64页
    3.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45-46页
        3.1.1 测定方法第45-46页
        3.1.2 数据分析第4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6-63页
        3.2.1 籽粒产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46-49页
        3.2.2 籽粒库容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49-52页
        3.2.3 收获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52-54页
        3.2.4 公顷穗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54-57页
        3.2.5 穗粒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57-60页
        3.2.6 千粒重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60-63页
    3.3 小结第63-64页
        3.3.1 通过耕作及氮肥管理可调节小麦籽粒产量与产量要素第63页
        3.3.2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籽粒产量与产量要素的影响取决于氮肥处理第63页
        3.3.3 小麦籽粒产量与产量要素显著正相关第63-64页
第四章 冬小麦群体形态建成与同化能力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64-79页
    4.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65-67页
        4.1.1 测定方法第65-66页
        4.1.2 数据分析第66-6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7-78页
        4.2.1 分蘖特征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67-69页
        4.2.2 生物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69-72页
        4.2.3 叶面积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72-74页
        4.2.4 叶片叶绿素含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74-76页
        4.2.5 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76-78页
    4.3 小结第78-79页
        4.3.1 通过耕作及氮肥管理可调节小麦形态建成与同化能力第78页
        4.3.2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形态建成与同化能力的影响取决于氮肥处理第78页
        4.3.3 小麦籽粒产量与形态建成、同化能力显著正相关第78-79页
第五章 冬小麦水分利用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79-95页
    5.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80-81页
        5.1.1 测定方法第80-81页
        5.1.2 数据分析第81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1-94页
        5.2.1 农田蒸散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81-84页
        5.2.2 水分利用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84-87页
        5.2.3 土壤剖面含水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87-91页
        5.2.4 冠层含水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91-94页
    5.3 小结第94-95页
        5.3.1 通过耕作及氮肥管理可调节小麦水分利用第94页
        5.3.2 保护性耕作降低蒸散量而提高小麦水分利用率第94页
        5.3.3 小麦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指标显著正相关第94-95页
第六章 冬小麦氮素利用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95-121页
    6.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96-99页
        6.1.1 测定方法第96-98页
        6.1.2 数据分析第98-99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99-120页
        6.2.1 氮素吸收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99-101页
        6.2.2 氮素收获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01-104页
        6.2.3 氮肥表观利用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04-105页
        6.2.4 氮肥农学利用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05-106页
        6.2.5 氮肥生理利用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06-107页
        6.2.6 器官氮素转运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07-111页
        6.2.7 器官氮素转运效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11-116页
        6.2.8 器官氮素贡献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16-120页
    6.3 小结第120-121页
        6.3.1 通过耕作及氮肥管理可调节小麦氮素利用第120页
        6.3.2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氮素吸收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取决于氮肥处理第120页
        6.3.3 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指标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第120-121页
第七章 耕层土壤速效氮及微生物量氮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21-133页
    7.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122-123页
        7.1.1 测定方法第122-123页
        7.1.2 数据分析第123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123-132页
        7.2.1 耕层土壤铵态氮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23-125页
        7.2.2 耕层土壤亚硝态氮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25-127页
        7.2.3 耕层土壤硝态氮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27-129页
        7.2.4 耕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29-132页
    7.3 小结第132-133页
        7.3.1 耕层土壤速效氮峰值出现在施肥后 30 d内第132页
        7.3.2 保护性耕作对耕层土壤速效氮的影响取决于氮肥处理第132页
        7.3.3 耕作及氮肥处理影响耕层土壤微生物量氮第132-133页
第八章冬小麦田土壤氨挥发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33-155页
    8.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134-137页
        8.1.1 测定方法第134-137页
        8.1.2 数据分析第137页
    8.2 结果与讨论第137-153页
        8.2.1 氨挥发通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37-140页
        8.2.2 土壤环境因素与氨挥发通量的关系第140-145页
        8.2.3 氨累积挥发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45-147页
        8.2.4 氮肥氨挥发损失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47-150页
        8.2.5 氨挥发强度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第150-152页
        8.2.6 氨挥发损失降低途径第152-153页
    8.3 小结第153-155页
        8.3.1 土壤氨挥发峰值出现在施肥后 30 d内第153页
        8.3.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取决于氮肥处理第153-154页
        8.3.3 土壤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水分和温度影响第154-155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55-159页
    9.1 主要结论第155-157页
    9.2 主要创新点第157页
    9.3 研究展望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80页
附录第180-182页
致谢第182-184页
作者简介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建车站施工对密贴既有地下结构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