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9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参与研究 | 第9-10页 |
(二) 国内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参与研究 | 第10-11页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指导 | 第14-1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 理论指导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现状 | 第19-28页 |
一、公众参与 | 第19-20页 |
二、企业参与 | 第20页 |
三、媒体参与 | 第20-21页 |
四、政府主导 | 第21-28页 |
(一) 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第21-23页 |
(二) 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 | 第23-24页 |
(三) 筹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 | 第24-25页 |
(四) 协调多方利益群体纠纷 | 第25-26页 |
(五) 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作用 | 第28-34页 |
一、市民的作用 | 第28-31页 |
(一) 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 | 第28-29页 |
(二) 积极配合古城修复保护 | 第29页 |
(三) 铸就城市精神 | 第29-31页 |
二、游客的作用 | 第31-32页 |
(一) 为文化遗产品牌大力宣传 | 第31页 |
(二) 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活力 | 第31-32页 |
三、专家学者的作用 | 第32-34页 |
(一) 提供科学的学术见解 | 第32页 |
(二) 唤起市民的文化自觉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企业参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 | 第34-37页 |
一、开发商的作用 | 第34-35页 |
(一) 协助景区规划 | 第34-35页 |
(二) 培训技术人才 | 第35页 |
二、生产型企业的作用 | 第35-37页 |
(一) 投资科技,研发文物保护技材 | 第35页 |
(二) 联手政府,出资维修文物遗产 | 第35-36页 |
(三) 依托市场,打造遗产景区产品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媒体参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导向 | 第37-41页 |
一、时代的必然 | 第37页 |
二、媒体的作用 | 第37-41页 |
(一) 传递信息,积极宣传 | 第37-40页 |
(二) 舆论监督,影响决策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社会参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基本路径 | 第41-58页 |
一、主要问题 | 第41-48页 |
(一) 政府角色定位不准 | 第41-42页 |
(二) 市民和游客保护意识薄弱 | 第42-45页 |
(三)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 第45页 |
(四) 媒体宣传覆盖面窄 | 第45页 |
(五) 民间组织发展步履艰辛 | 第45页 |
(六) 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水平低下 | 第45-46页 |
(七) 资金来源尚无保障 | 第46-48页 |
二、基本路径 | 第48-58页 |
(一) 提升全民素质,树立自觉保护意识 | 第48-49页 |
(二) 整合企业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条 | 第49页 |
(三) 发挥媒体优势,营造社会保护氛围 | 第49-50页 |
(四)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 第50-53页 |
(五) 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第53-54页 |
(六) 明确政府定位,强化组织参与管理 | 第54-56页 |
(七) 健全法律法规,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 第56-5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