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8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金属的分布和危害 | 第18页 |
1.3 锌(Zn) | 第18-28页 |
1.3.1 锌的分布和来源 | 第18-20页 |
1.3.2 锌的生物必需性和生物毒性 | 第20页 |
1.3.3 锌的分子生物功能 | 第20-21页 |
1.3.4 锌的动态自平衡调节 | 第21-22页 |
1.3.5 锌自调节平衡相关的关键蛋白质 | 第22-28页 |
1.3.5.1 金属硫蛋白质(MT) | 第22-24页 |
1.3.5.2 锌铁调控蛋白质(ZIPs) | 第24-25页 |
1.3.5.3 锌铁调控蛋白质(ZnTs) | 第25-26页 |
1.3.5.4 金属响应转录因子1(MTF-1) | 第26-28页 |
1.4 镉(Cd) | 第28-33页 |
1.4.1 镉的分布和来源 | 第28页 |
1.4.2 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28-29页 |
1.4.3 镉毒性的分子机理 | 第29-30页 |
1.4.4 镉毒性相关主要生物分子 | 第30-33页 |
1.4.4.1 酶 | 第30-31页 |
1.4.4.2 谷胱甘肽 | 第31-32页 |
1.4.4.3 热应激蛋白质 | 第32-33页 |
1.4.4.4 金属硫蛋白 | 第33页 |
1.5 蛋白质组学 | 第33-42页 |
1.5.1 蛋白质组学的起源 | 第33-34页 |
1.5.2 蛋白质组学的分类 | 第34-35页 |
1.5.3 差异蛋白质组学 | 第35页 |
1.5.4 研究差异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 | 第35-40页 |
1.5.4.1 二维凝胶电泳 | 第36-37页 |
1.5.4.2 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1.5.4.3 等电聚焦 | 第38-39页 |
1.5.4.4 SDS-PAGE | 第39页 |
1.5.4.5 凝胶图像的可视化 | 第39-40页 |
1.5.5 生物质谱技术 | 第40-41页 |
1.5.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2页 |
1.6 其它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42-46页 |
1.6.1 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 | 第42-43页 |
1.6.2 iTRAQ技术 | 第43-44页 |
1.6.3 蛋白质芯片 | 第44-45页 |
1.6.4 蛋白质组学的现状和发展 | 第45-46页 |
1.7 蛋白质组学在重金属毒性研究中的意义 | 第46-48页 |
1.7.1 蛋白质组学在重金属毒性研究中的优势 | 第46页 |
1.7.2 蛋白质组学在重金属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46-48页 |
1.8 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第二章 杆菌肽锌的序列解析和光谱表征 | 第58-76页 |
摘要 | 第58页 |
2.1 前言 | 第58-6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60页 |
2.2.2 仪器和实验条件 | 第60-61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61-74页 |
2.3.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第61-62页 |
2.3.2 杆菌肽锌的一级质谱 | 第62-64页 |
2.3.3 多肽序列离子和碎片离子的定义 | 第64-65页 |
2.3.4 杆菌肽A的MS/MS从头测序分析 | 第65-70页 |
2.3.5 杆菌肽锌的紫外光谱 | 第70-71页 |
2.3.6 杆菌肽锌的红外光谱 | 第71-73页 |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杆菌肽锌中的锌元素 | 第73-74页 |
2.4 结论 | 第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三章 锌响应蛋白质组及其调控蛋白质的时间依赖性表达 | 第76-97页 |
摘要 | 第76页 |
3.1 前言 | 第76-7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8-84页 |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78-7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79-84页 |
3.2.2.1 细胞培养 | 第79页 |
3.2.2.2 外源锌对细胞的压力 | 第79-80页 |
3.2.2.3 细胞活性分析 | 第80页 |
3.2.2.4 2DE和Western blot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80-81页 |
3.2.2.5 二维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 | 第81页 |
3.2.2.6 蛋白质鉴定 | 第81-82页 |
3.2.2.7 Western blot | 第82-83页 |
3.2.2.8 RT-PCR | 第83页 |
3.2.2.9 统计分析 | 第83-8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84-91页 |
3.3.1 细胞活性 | 第84页 |
3.3.2 二维凝胶电泳和蛋白质鉴定 | 第84-86页 |
3.3.3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86-88页 |
3.3.4 Western blot | 第88-89页 |
3.3.5 RT-PCR | 第89-91页 |
3.4 讨论 | 第91-94页 |
3.5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四章 A549细胞及其蛋白质组对外源锌刺激的动态响应 | 第97-122页 |
摘要 | 第97页 |
4.1 前言 | 第97-10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0-103页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0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100-103页 |
4.2.2.1 细胞培养 | 第100页 |
4.2.2.2 外源锌对细胞的压力 | 第100页 |
4.2.2.3 细胞活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4.2.2.4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101页 |
4.2.2.5 二维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 | 第101页 |
4.2.2.6 蛋白质鉴定 | 第101-102页 |
4.2.2.7 Western blot | 第102页 |
4.2.2.8 锌含量的测定 | 第102页 |
4.2.2.9 细胞内自由Zn~(2+)的共聚焦成像 | 第102-103页 |
4.2.2.10 统计分析 | 第10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03-114页 |
4.3.1 细胞活性 | 第103页 |
4.3.2 锌响应蛋白质的表达模式 | 第103-109页 |
4.3.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分组 | 第109-111页 |
4.3.4 蛋白质HSP90α和hnRNPA1的表达模式 | 第111-112页 |
4.3.5 差异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4.3.6 差异Zn含量的测定 | 第113-114页 |
4.3.7 细胞内自由Zn~(2+)的观测 | 第114页 |
4.4 讨论 | 第114-119页 |
4.5 结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A549细胞及其蛋白质组对外源镉刺激的动态响应 | 第122-143页 |
摘要 | 第122页 |
5.1 前言 | 第122-12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4-125页 |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2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24-125页 |
5.2.2.1 细胞培养 | 第124页 |
5.2.2.2 外源镉对细胞的压力 | 第124页 |
5.2.2.3 细胞活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5.2.2.4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125页 |
5.2.2.5 二维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 | 第125页 |
5.2.2.6 蛋白质鉴定 | 第125页 |
5.2.2.7 Western Blot | 第125页 |
5.2.2.8 Cd、Zn、Cu、Co、Mn含量的测定 | 第125页 |
5.2.2.9 RT-PCR | 第125页 |
5.2.2.10 统计分析 | 第12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25-137页 |
5.3.1 细胞活性 | 第125-127页 |
5.3.2 镉响应蛋白质的表达模式 | 第127-131页 |
5.3.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分组 | 第131-133页 |
5.3.4 差异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133页 |
5.3.5 蛋白质HSP90α和hnRNPA1的表达模式 | 第133-134页 |
5.3.6 差异镉含量和必需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134-135页 |
5.3.7 MT-1和ZIP-8的差异表达 | 第135-137页 |
5.4 讨论 | 第137-140页 |
5.5 结论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附录A | 第146-157页 |
附录B | 第15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