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及除藻性能研究
致谢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6-20页 |
1.1.1 地表水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1.1.2 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对饮用水安全的危害 | 第17-20页 |
1.2 常规饮用水除藻工艺及其机理 | 第20-25页 |
1.2.1 常规饮用水除藻工艺 | 第20-22页 |
1.2.2 混凝剂研发与工艺优化 | 第22-25页 |
1.2.3 强化混凝机理 | 第25页 |
1.3 硅藻土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25-27页 |
1.3.1 硅藻土特性 | 第25页 |
1.3.2 硅藻土吸附研究 | 第25-26页 |
1.3.3 硅藻土助滤性能 | 第26-27页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硅藻土强化铝盐混凝除藻研究 | 第30-52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2.1 藻种及培养 | 第30页 |
2.2.2 强化混凝试验 | 第30-31页 |
2.2.3 指标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0页 |
2.3.1 硅藻土强化铝盐除藻性能 | 第32-38页 |
2.3.2 预氧化强化混凝性能 | 第38-40页 |
2.3.3 藻类有机物去除 | 第40-41页 |
2.3.4 强化混凝处理污染原水 | 第41-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硅藻土强化铝盐混凝除藻机理 | 第52-60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52页 |
3.2.2 指标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藻混凝絮体形态 | 第53-54页 |
3.3.2 絮体粒径变化 | 第54-56页 |
3.3.3 不同混凝过程Zeta电位变化 | 第56-58页 |
3.3.4 强化混凝除藻的可能机制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强化混凝处理污染原水的中试研究 | 第60-82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4.2.1 中试地点水源水质 | 第60页 |
4.2.2 中试装置及其主要参数 | 第60-61页 |
4.2.3 试验方案 | 第61-62页 |
4.2.4 指标分析方法 | 第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80页 |
4.3.1 海宁第二水厂工艺参数与运行性能 | 第62页 |
4.3.2 中试装置运行 | 第62-78页 |
4.3.3 性能评估与技术经济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5.2 论文创新性 | 第83页 |
5.3 建议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