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3 课题意义 | 第11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2.1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3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3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7页 |
1.3.1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及可行性分析 | 第17-19页 |
1.4.1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3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91.5 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6 预期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第2章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技术及整体思路 | 第21-4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定义、考察指标 | 第21-24页 |
2.2.1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的定义 | 第21-23页 |
2.2.2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的考察指标 | 第23-24页 |
2.3 乘用车车身静扭转刚度计算及轻量化系数求解 | 第24-34页 |
2.3.1 车身静扭转刚度定义 | 第24-25页 |
2.3.2 车身静扭转刚度计算 | 第25-34页 |
2.4 乘用车车身抗弯刚度计算 | 第34-35页 |
2.4.1 车身静扭转刚度定义在及载荷情况 | 第34-35页 |
2.5 乘用车车身模态分析及计算 | 第35-46页 |
2.5.1 车身模态定义 | 第35-36页 |
2.5.2 车身模态计算 | 第36-45页 |
2.5.3 结论 | 第45-46页 |
2.6 车身轻量化整体策略总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结构减重 | 第47-53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分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3.3 车身结构减重策略 | 第48-51页 |
3.3.1 开减重孔 | 第48-50页 |
3.3.2 料厚减薄 | 第50-51页 |
3.4 车身结构减重总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整车及零部件尺寸优化 | 第53-5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分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4.3 整车及零部件尺寸优化策略 | 第54-57页 |
4.3.1 整车尺寸优化 | 第54-55页 |
4.3.2 零部件尺寸优化 | 第55-57页 |
4.4 整车及零部件尺寸优化总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断面尺寸及传力路径优化 | 第58-63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分技术路线 | 第58-59页 |
5.3 断面尺寸及传力路径优化策略 | 第59-61页 |
5.3.1 断面尺寸优化 | 第59-60页 |
5.3.2 传力路径优化 | 第60-61页 |
5.4 断面尺寸及传力路径优化总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材料及新型材料替换 | 第63-69页 |
6.1 引言 | 第63页 |
6.2 分技术路线 | 第63-64页 |
6.3 材料及新型材料替换策略 | 第64-67页 |
6.3.1 材料替换 | 第64-66页 |
6.3.2 新型材料替换 | 第66-67页 |
6.4 材料及新型材料替换总结 | 第67-69页 |
第7章 加工及制造、连接工艺替换 | 第69-74页 |
7.1 引言 | 第69页 |
7.2 分技术路线 | 第69-70页 |
7.3 加工及制造、连接工艺 策略 | 第70-73页 |
7.3.1 加工及制造工艺替换 | 第70-71页 |
7.3.2 连接工艺替换 | 第71-73页 |
7.4 加工及制造、连接工艺 替换总结 | 第73-74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