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1.3.1 城市认知要素 | 第10页 |
1.3.2 城市设计指标 | 第10-11页 |
1.3.3 界面轮廓构成要素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方法和路径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路径 | 第13-14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街道轮廓研究方法综述 | 第15-33页 |
2.1 基于城市认知的界面形态研究 | 第15-19页 |
2.1.1 基于空间认知的街道形态研究 | 第17-19页 |
2.1.2 国内学者关于界面属性的研究 | 第19页 |
2.2 街道界面轮廓线定量分析研究 | 第19-25页 |
2.2.1 基于界面关键元素分析 | 第19-23页 |
2.2.2 轮廓线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3 街道界面轮廓分析方法研究 | 第25-28页 |
2.3.1 街道界面形态的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2.3.2 街道界面轮廓提取和城市设计要素分析 | 第26-28页 |
2.4 研究载体与方法 | 第28-30页 |
2.4.1 几何形态指标 | 第28-29页 |
2.4.2 城市规划控制指标 | 第29-30页 |
2.4.3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第30页 |
2.4.4 犀牛软件与GRASSHOPPER插件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界面轮廓的切片制作与形态指标判定 | 第33-77页 |
3.1 切片地块选择范围设定 | 第33-37页 |
3.2 切片图示 | 第37-48页 |
3.2.1 界面轮廓与街道界面轮廓线 | 第38-40页 |
3.2.2 街道界面轮廓线分析要素 | 第40-43页 |
3.2.2.1 街道界面轮廓_X1切片 | 第41页 |
3.2.2.2 街道纵深轮廓_XN切片 | 第41-42页 |
3.2.2.3 街区天际线_城市天际线 | 第42-43页 |
3.2.3 切片表述 | 第43-46页 |
3.2.4 切片宽度 | 第46-47页 |
3.2.5 小结 | 第47-48页 |
3.3 切片制作过程 | 第48-51页 |
3.3.1 GIS将测绘信息转化成具有空间信息的城市三维信息 | 第48页 |
3.3.2 利用GRASSHOPPER生成街道界面轮廓 | 第48-51页 |
3.4 街区界面轮廓指标分析 | 第51-75页 |
3.4.1 理论模型界面描述 | 第51-53页 |
3.4.2 轮廓线形态分析指标 | 第53-70页 |
3.4.2.1 分维数 | 第53-59页 |
3.4.2.2 紧凑度 | 第59-63页 |
3.4.2.3 图形基本指标研究 | 第63-70页 |
3.4.3 轮廓背景斑块分析指标 | 第70-73页 |
3.4.3.1 背景斑块破碎度 | 第70-71页 |
3.4.3.2 界面轮廓背景率 | 第71-73页 |
3.4.5 小结 | 第73-75页 |
3.4.5.1 轮廓形态指标及其适用条件研究 | 第73页 |
3.4.5.2 不同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 | 第73-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城市设计指标 | 第77-91页 |
4.1 城市规划指标 | 第78-84页 |
4.1.1 用地属性 | 第78-79页 |
4.1.2 容积率及其相关指标 | 第79-84页 |
4.1.2.1 容积率 | 第79-82页 |
4.1.2.2 建筑密度(覆盖率) | 第82-83页 |
4.1.2.3 街区建筑平均高度 | 第83-84页 |
4.2 街区贴线率 | 第84-86页 |
4.3 街廓尺寸 | 第86-87页 |
4.4 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 | 第87-90页 |
4.4.1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87-88页 |
4.4.2 用地性质与地块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88-90页 |
4.4.2.1 横向比较 | 第88页 |
4.4.2.2 居住街区各指标间相关性 | 第88-89页 |
4.4.2.3 公建街区各指标间相关性 | 第89页 |
4.4.2.4 混合街区各指标间相关性 | 第89-90页 |
4.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界面轮廓指标与城市设计指标 | 第91-101页 |
5.1 轮廓形态指标与城市设计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91-94页 |
5.1.1 分维数(FD)与城市设计指标 | 第91-92页 |
5.1.2 紧凑度(COR)与城市设计指标 | 第92-93页 |
5.1.3 界面高宽比(HW)与城市设计指标 | 第93页 |
5.1.4 背景斑块指标与城市设计指标 | 第93页 |
5.1.5 小结 | 第93-94页 |
5.2 用地性质与轮廓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94-101页 |
5.2.1 用地性质与轮廓形态指标 | 第94-96页 |
5.2.1.1 分维数 | 第94页 |
5.2.1.2 紧凑度 | 第94-95页 |
5.2.1.3 界面高宽比 | 第95页 |
5.2.1.4 背景斑块形态指标 | 第95-96页 |
5.2.2 居住街区轮廓形态指标与城市设计各指标相关性 | 第96页 |
5.2.3 公建街区轮廓形态指标与城市设计各指标相关性 | 第96-98页 |
5.2.4 混合街区轮廓形态指标与城市设计各指标相关性 | 第98-100页 |
5.2.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8页 |
6.1 总体概述 | 第101页 |
6.2 要点总结 | 第101-107页 |
1. 切片研究理论模型 | 第101-102页 |
2. 界面轮廓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102-103页 |
3. 形态指标对应的轮廓线典型形态 | 第103-106页 |
4 相关性 | 第106-107页 |
6.3 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115页 |
附录一 轮廓线形态指标 | 第115-121页 |
附录二 街区城市规划指标 | 第121-127页 |
附录三 切片界面轮廓 | 第127-155页 |
附录四 NUBERLIST运算器VB代码 | 第155-156页 |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