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高邮凹陷吴堡断裂带周宋油区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摘要第9-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吴堡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第15-16页
        1.2.2 吴堡断裂带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吴堡断裂带构造沉积演化对油气成藏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2页
第二章 构造特征第22-31页
    2.1 构造层第22-24页
    2.2 区域构造第24-25页
        2.2.1 盆地早期坳陷期(K_2p-K_2c,95-83 Ma)第24页
        2.2.2 盆地断陷期(K_2t-E_2s,83-23 Ma)第24-25页
        2.2.3 盆地晚期坳陷期(N-Q,23-0 Ma)第25页
    2.3 断裂系统第25-31页
        2.3.1 断层分级第26-27页
        2.3.2 主要断层第27-29页
        2.3.3 断层组合样式及其分布第29-31页
第三章 构造演化第31-51页
    3.1 剥蚀量恢复第31-35页
        3.1.1 三垛末剥蚀量恢复第31-34页
            3.1.1.1 泥岩声波时差作图法第31-32页
            3.1.1.2 镜质体反射率法第32-34页
        3.1.2 阜宁末剥蚀量恢复第34-35页
    3.2 构造演化剖面剖析第35-40页
        3.2.1 构造演化剖面的绘制第35-36页
        3.2.2 构造演化第36-40页
    3.3 断层活动规律定量分析第40-44页
        3.3.1 断层活动性定量研究方法第40-43页
        3.3.2 断层活动特征分析第43-44页
    3.4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第44-45页
    3.5 构造成因机制第45-51页
        3.5.1 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第45-46页
        3.5.2 吴堡断裂带周宋构造形成机理第46-47页
        3.5.3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第47-49页
        3.5.4 三垛期构造应力场模拟及断层发育规律分析第49-51页
第四章 沉积特征第51-102页
    4.1 地层划分对比第51-63页
        4.1.1 各亚段的岩性特征和测井识别标志第51-54页
        4.1.2 亚段的划分和对比第54-63页
    4.2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第63-69页
        4.2.1 辫状河三角洲相第63-66页
        4.2.2 三角洲相第66页
        4.2.3 近岸水下扇相第66-68页
        4.2.4 扇三角洲第68-69页
        4.2.5 河流相第69页
    4.3 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第69-86页
        4.3.1 单井沉积相纵向演化第69-78页
        4.3.2 区域格架沉积相纵向演化第78-86页
    4.4 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演化规律第86-102页
        4.4.1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及物源分析第86-100页
            4.4.1.1 沉积物源分析第86-88页
            4.4.1.2 沉积相平面展布第88-100页
        4.4.2 沉积演化规律第100-102页
第五章 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的关系第102-121页
    5.1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第102-104页
        5.1.1 古地貌和断层活动对沉积的影响第102-104页
        5.1.2 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方向综合控制沉积物入湖的位置第104页
    5.2 成藏条件分析第104-117页
        5.2.1 烃源岩及油源分析第104-107页
        5.2.2 储层特征第107-115页
            5.2.2.1 砂体展布特征第107-112页
            5.2.2.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112-113页
            5.2.2.3 储层物性第113-115页
        5.2.3 盖层第115-116页
        5.2.4 油气运移通道第116页
        5.2.5 油气成藏事件第116-117页
    5.3 构造沉积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17-121页
        5.3.1 构造沉积对烃源岩的影响第117-118页
        5.3.2 构造沉积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第118页
        5.3.3 断层控制油气圈闭第118-121页
第六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块分析第121-129页
    6.1 周宋地区油气分布规律第121-125页
        6.1.1 油气分布第121-122页
        6.1.2 原油性质和水型特征第122页
        6.1.3 油气运聚特征第122-125页
    6.2 油气成藏模式第125页
        6.2.1 双源供烃“垂向运移型”运聚模式第125页
        6.2.2 单源供烃“垂向运移型”运聚模式第125页
    6.3 有利含油地区分析第125-129页
        6.3.1 有利因素分析第125-126页
        6.3.2 综合多因素选区第126-129页
结论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成绩的挖掘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的伽玛射线探测系统数据采集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