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信息采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理论概述 | 第17-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2 地理国情普查概述 | 第18-25页 |
2.2.1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标准 | 第18-19页 |
2.2.2 地理国普查术语和定义 | 第19-20页 |
2.2.3 地理国情普查目标 | 第20页 |
2.2.4 地理国情普查任务 | 第20-21页 |
2.2.5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 | 第21-25页 |
2.3 3S技术概述 | 第25-28页 |
2.3.1 遥感 | 第26页 |
2.3.2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6页 |
2.3.3 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区数据整合与分析 | 第28-33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30页 |
3.2 数据整合方案 | 第30-31页 |
3.3 数据分析与利用原则 | 第31-33页 |
3.3.1 影像资料分析与利用 | 第31页 |
3.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31-32页 |
3.3.3 专业资料分析与利用 | 第32-33页 |
第4章 地理国情要素采集与更新 | 第33-45页 |
4.1 国情要素总体采集要求 | 第33-34页 |
4.2 地理国情要素实体采集 | 第34-36页 |
4.2.1 道路 | 第34页 |
4.2.2 水域 | 第34-35页 |
4.2.3 构筑物 | 第35-36页 |
4.2.4 地理单元 | 第36页 |
4.3 地理国情要素属性信息更新 | 第36-38页 |
4.3.1 道路 | 第36-37页 |
4.3.2 水体 | 第37页 |
4.3.3 构筑物 | 第37页 |
4.3.4 地理单元 | 第37-38页 |
4.4 研究区数据分析 | 第38页 |
4.5 地理国情属性信息自动更新 | 第38-45页 |
4.5.1 数据对应关系 | 第38-39页 |
4.5.2 技术介绍 | 第39页 |
4.5.3 技术流程 | 第39页 |
4.5.4 具体实施 | 第39-43页 |
4.5.5 结果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第5章 地表覆盖信息提取 | 第45-64页 |
5.1 地表覆盖采集要求 | 第45-48页 |
5.1.1 耕地 | 第45页 |
5.1.2 林地 | 第45-46页 |
5.1.3 房屋建筑(区) | 第46页 |
5.1.4 道路 | 第46-48页 |
5.1.5 构筑物 | 第48页 |
5.1.6 人工堆掘地 | 第48页 |
5.1.7 水域 | 第48页 |
5.2 研究区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5.3 面向对象影像分类 | 第49-60页 |
5.3.1 影像分割 | 第49-53页 |
5.3.2 影像分类 | 第53-58页 |
5.3.3 精度验证 | 第58-60页 |
5.4 目视解译 | 第60-62页 |
5.5 解译结果 | 第62-64页 |
第6章 外业调研与验证 | 第64-70页 |
6.1 核查底图编制 | 第64页 |
6.2 外业调查与核查 | 第64-68页 |
6.2.1 外业轨迹采集 | 第64-65页 |
6.2.2 解译样本采集 | 第65-67页 |
6.2.3 地理国情要素调查 | 第67-68页 |
6.2.4 地表覆盖分类调查 | 第68页 |
6.3 内业编辑与整理 | 第68-69页 |
6.3.1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编辑与整理 | 第68页 |
6.3.2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与整理 | 第68-69页 |
6.3.3 内业编辑成果入库前检查 | 第69页 |
6.4 成果汇总 | 第69-70页 |
6.4.1 普查成果 | 第69页 |
6.4.2 重要工序成果 | 第69-7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附录A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