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第18-22页
    2.1 高校应急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分类第18-19页
        2.1.1 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第18页
        2.1.2 高校应急管理的界定第18页
        2.1.3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分类第18-19页
    2.2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第19-21页
        2.2.1 全面应急管理理论第19页
        2.2.2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第19-20页
        2.2.3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第20页
        2.2.4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评判模型的确立第22-30页
    3.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第22-24页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22-23页
        3.1.2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第23-24页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理论说明第24-28页
        3.2.1 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方法说明第24-25页
        3.2.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第25页
        3.2.3 权重计算过程理论说明第25-28页
    3.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第28-29页
        3.3.1 模型的选择第28页
        3.3.2 算子的选择第28页
        3.3.3 模型建立第28-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秦皇岛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实证分析第30-42页
    4.1 秦皇岛某大学简介及应急管理的概况第30-33页
        4.1.1 秦皇岛某大学简介第30-31页
        4.1.2 秦皇岛某大学应急管理概况第31-33页
    4.2 秦皇岛某大学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第33-40页
        4.2.1 设计和发放指标评价表第33-34页
        4.2.2 权重的计算第34-36页
        4.2.3 秦皇岛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第36-40页
    4.3 秦皇岛某大学应急能力分析第40-41页
        4.3.1 事前潜在事故信息收集不及时第40页
        4.3.2 事前安全制度检查不全面第40-41页
        4.3.3 事中组织和指挥不得当第41页
        4.3.4 事后缺少心理危机指导第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议第42-48页
    5.1 高校突发事件事前预防能力的建议第42-44页
        5.1.1 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制度检查第42页
        5.1.2 充分掌握学校情况,设计合理应急预案第42页
        5.1.3 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应急互动网络第42-43页
        5.1.4 开展交流培训,加强预案演习第43页
        5.1.5 建立信息监测制度,加强隐患信息收集第43-44页
    5.2 高校突发事件事中控制能力的建议第44-45页
        5.2.1 迅速启动预案,严格落实预案执行第44页
        5.2.2 利用网络新媒体,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第44页
        5.2.3 集合各方力量,做好应急指挥第44-45页
        5.2.4 运用科学设备,提高应急技术第45页
        5.2.5 建立良好的机制,加强沟通管理工作第45页
    5.3 高校突发事件事后恢复能力的建议第45-47页
        5.3.1 建立问责机制,客观的追究和处置第45-46页
        5.3.2 建立损失评估机制,组织事后分析评估第46页
        5.3.3 迅速重建设施,尽快恢复教学秩序第46页
        5.3.4 加强心理咨询,实施动态的心理干预第46-47页
        5.3.5 进行补偿和安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第47页
    5.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 1第53-58页
附录 2第58-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S技术在滇西北纳帕海湿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3S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信息采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