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高校应急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 第18-19页 |
2.1.1 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 | 第18页 |
2.1.2 高校应急管理的界定 | 第18页 |
2.1.3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分类 | 第18-19页 |
2.2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全面应急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2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2.2.3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 | 第20页 |
2.2.4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评判模型的确立 | 第22-30页 |
3.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2-24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2-23页 |
3.1.2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 | 第23-24页 |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理论说明 | 第24-28页 |
3.2.1 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方法说明 | 第24-25页 |
3.2.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 第25页 |
3.2.3 权重计算过程理论说明 | 第25-28页 |
3.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3.1 模型的选择 | 第28页 |
3.3.2 算子的选择 | 第28页 |
3.3.3 模型建立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秦皇岛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实证分析 | 第30-42页 |
4.1 秦皇岛某大学简介及应急管理的概况 | 第30-33页 |
4.1.1 秦皇岛某大学简介 | 第30-31页 |
4.1.2 秦皇岛某大学应急管理概况 | 第31-33页 |
4.2 秦皇岛某大学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33-40页 |
4.2.1 设计和发放指标评价表 | 第33-34页 |
4.2.2 权重的计算 | 第34-36页 |
4.2.3 秦皇岛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36-40页 |
4.3 秦皇岛某大学应急能力分析 | 第40-41页 |
4.3.1 事前潜在事故信息收集不及时 | 第40页 |
4.3.2 事前安全制度检查不全面 | 第40-41页 |
4.3.3 事中组织和指挥不得当 | 第41页 |
4.3.4 事后缺少心理危机指导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议 | 第42-48页 |
5.1 高校突发事件事前预防能力的建议 | 第42-44页 |
5.1.1 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制度检查 | 第42页 |
5.1.2 充分掌握学校情况,设计合理应急预案 | 第42页 |
5.1.3 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应急互动网络 | 第42-43页 |
5.1.4 开展交流培训,加强预案演习 | 第43页 |
5.1.5 建立信息监测制度,加强隐患信息收集 | 第43-44页 |
5.2 高校突发事件事中控制能力的建议 | 第44-45页 |
5.2.1 迅速启动预案,严格落实预案执行 | 第44页 |
5.2.2 利用网络新媒体,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 | 第44页 |
5.2.3 集合各方力量,做好应急指挥 | 第44-45页 |
5.2.4 运用科学设备,提高应急技术 | 第45页 |
5.2.5 建立良好的机制,加强沟通管理工作 | 第45页 |
5.3 高校突发事件事后恢复能力的建议 | 第45-47页 |
5.3.1 建立问责机制,客观的追究和处置 | 第45-46页 |
5.3.2 建立损失评估机制,组织事后分析评估 | 第46页 |
5.3.3 迅速重建设施,尽快恢复教学秩序 | 第46页 |
5.3.4 加强心理咨询,实施动态的心理干预 | 第46-47页 |
5.3.5 进行补偿和安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 | 第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1 | 第53-58页 |
附录 2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